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高爾夫球短桿,高爾夫球短桿,高爾夫球技巧.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高爾夫球短桿,高爾夫球短桿,高爾夫球技巧. Show all posts

Tuesday, March 28, 2017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年紀的不同揮桿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年紀的不同揮桿  歲月不饒人。歲月的風霜不僅把它的痕跡留在我們的頭髮和臉上,也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揮桿。前幾天從老詹的博克里蒐集素材,把一些博友的揮桿分析照片編輯出來,旁邊還放了一些職業球手的對比照。維清兄就說這不公平,我覺得也對。這些博友的年紀大都4、5張了,而且都是半路出家,怎麼可能做出和職業選手一樣的標準範兒?還不說我們是業餘愛好者,就是職業選手年紀大了,動作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翻了翻資料,還是發現美國那個著名的高爾夫雜誌Golf Digest,有一篇著名得有些如雷貫耳的教練吉姆-邁倫(Jim McLean)寫的文章,分析了年輕人和上了年紀的人的揮桿,覺得寫得不錯,挑一些要點介紹給大家。 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年輕的時候靠身體引導揮桿,柔韌性差了就要靠手和臂揮桿。 

 
 - 年輕而且身體柔韌性好的人,他們可以運用大肌肉群從身體的核心產生力量,揮桿過程中下身會擔當重要的作用。他們往往喜歡打fade(小右)。 
- 年紀大的人需要增加一些距離,所以他們更適合打draw(小左)。這就要很好地利用雙手和雙臂的動作,讓它們和身體轉動結合起來,這樣的揮桿看起來會更加隨意一些。 

(1)預備站姿
 [年輕人] 為 了獲得更大的轉動,上身和下身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中軸,在上桿的過程中沒有搖擺。讓腹肌有被拉扯的感覺使得身體核心產生扭力。
 [老年人] 球位靠後一點,左腳有些閉合,上身向目標反方向傾斜,這樣做不僅會有助於轉身,還會使得桿頭從內向外接近球。
 
(2)上桿的頂點 
[年輕人] 使用背部、肩部和腹部的大肌肉群而盡量減少手和臂的作用。頭部移動非常微小而把重心轉移到右腳。在維持身體中軸的同時把巨大的能量儲藏在扭起來的肌肉裡。
 [老年人] 頭會向目標反方向多移動一些來幫助轉身,雙臂向後舉並儘量曲腕,好像雙臂拽著身體轉動,當然重心還是要轉移到右腳。 

(3)下桿 
[年輕人] 下身和身體核心主導這個過程,手和臂是被動的,而手腕盡量保持Cocking. 用似乎下蹲的動作把球桿拉下來接近球 ,滯後的桿頭產生相當的速度。左臂靠在胸前而右手肘好像要推進身體裡。 
[老年人] 你可能聽到過“在頂點把球桿甩出去”這樣的話,就是右手肘和右肩從內側下來,讓手和雙臂直直地衝著球加速並釋放手腕。 

(4)擊球瞬間 
[年輕人] 不用手調整球桿,而是用下身和身體核心擲出球桿,隨著下身的放開右腳跟離開地面,手只是跟著過去沒有迴轉的動作,這樣就能打出fade(小右)。 
[老年人] 右腳並不離開地面擊球瞬間身體對著球,為了補償轉身的不足,利用手和手臂把球桿擲出去。 

(5)收桿
 [年輕人] 在身體轉動的帶動下,雙手和雙臂在慣性的作用下環繞身體。由於身體核心和下身的轉動,使得腰也能充分地轉向目標方向。 
[老年人] 由於身體轉動不充分,送桿不是很明顯。雙臂不會環繞身體而是雙手肘朝向地面形成“扛鋤頭式”的收杆動作。臀部和雙肩適當地轉動不會讓腰受到衝擊。

 接著,吉姆-邁倫還為老年人提出一些建議。他說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是年過花甲之人,也包括身體柔韌性明顯不足的40~50歲的中年人。 他主張的練習方法是: 
〈1〉 從送桿的位置開始練習,這個練習會讓你知道上桿的時候要伸直左臂,對柔韌性不足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能讓你上桿的時候作出更多的轉肩。 

〈2〉右手單手反握球桿練習。這個練習會讓你體會擊球瞬間釋放手腕來揮桿。上桿的時候彎曲右臂和立腕,擊球時放開,這會輕鬆地增加桿頭的速度並有助於做出小左的彈道來。 看了這兩組對比圖,維清老師也該釋然了吧?  

Wednesday, March 22, 2017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四)

#看圖學高爾夫不同的揮桿類型(四)           2014-06-14 11:21:40

話說本侯根創立現代式揮桿的理論基礎之時,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還有兩位和他同齡的天王巨星:一位是平生創造82場美巡賽勝利至今無人超越的桑姆-史立德,另一位是1年之內奪得美巡賽冠軍最多的拜倫-尼爾森,你知道他在1945年拿到幾個美巡賽冠軍嗎?18個!而且有11個是連續的。現在的各種流派,應該都可以從這三位大師的揮桿中找到淵源。本-侯根是學院派的鼻祖,後來的教練們都認他為祖師爺,所以這一派應該說是桃李滿天下。最近一些自學成材的高手,包括杜夫納、裴相文都承認是從侯根的五堂課開始學習高爾夫的。史立德是自然派的始祖,據說得到他真傳的是大易哥厄尼-埃爾斯,雖然我不能考證大易哥是不是偷偷地模仿過大師,但是當年大易哥出現的時候,好多老一輩的球手認為是史立德再生。尼爾森是勳爵派的第一代掌門人,這不僅是因為他在球場上翩翩的紳士風度,更是因為他無與倫比的標準動作而被認為是真正的現代揮桿之父。因為沒有太多公開的視頻資料,我對這三位傳奇人物的揮桿只能是心馳神往了。
到了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們知道高壇里湧現出了另外三位天王巨星級的人物,「高球皇帝」阿諾德-帕爾默,「金熊」傑克-尼克勞斯和「黑騎士」加里-普萊爾,他們攜手創造了高爾夫歷史上最輝煌的30年。特別是尼克勞斯,應該說他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人,他創造的18場大滿貫勝利也許比82場美巡賽勝利的記錄更叫人難望其項背,他那又遠又高又直的彈道,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的高爾夫愛好者所夢想的。
經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的群雄逐鹿春秋戰國之後,1996年夏天,美國人在電視上看到,一個20歲的亞非後裔的年輕人對他們說:「世界,你好!」然後僅僅過了42個星期,這個年輕人就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對,他就是泰格·伍茲,我們永遠說不完的高爾夫話題

上次我們談到,在當代高爾夫圈子裡,有一位教父級的教練叫大衛-利百特,他寫了6本書,通過這6本書把高爾夫揮桿從「追求更遠」的理論轉變到「追求一貫性和穩定性」的理論軌道上。這個理念對現代高爾夫影響非常大。我們看到他的嫡傳弟子尼克-費度、厄尼-埃爾斯、查爾斯-豪威爾三世、「大白鯊」格諾曼等,都是對當今高爾夫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的人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利百特的理論並不是試圖建立全新的高爾夫揮桿模式,而是對本侯根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是順應了90年代開始出現的高爾夫運動的最新變化,一是球桿的進步越來越快,二是高爾夫職業球員越來越願意到健身房去鍛鍊肌肉了。這一趨勢愈演愈烈,我看到最近湧現出來的許多新人,包括小麥和亞當-斯科特,簡森-戴伊喬丹-斯皮思等等,一個個都像健美明星。這些朝氣蓬勃的新生代,他們的揮桿和他們上一代有了明顯的變化。每當看到這些年輕氣盛衝力十足的8090後,就有一個問題經常讓我陷入混亂:尼克勞斯的揮桿是不是過時了,甚至老虎老米的揮桿是不是也過時了?

寫到這裡,我就感覺到自己的極限了,因為我的高爾夫理論和實踐,還沒有達到解答這個問題的水平。
我終於翻到了高爾夫權威雜誌《Golf Digest》,裡邊有崔羅蓮的教練,愛爾蘭人Robin Symes的一篇文章,他說他喜歡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孤獨求敗的鮑比-瓊斯(哦,那又是一位世外高人),還有史立德、尼克勞斯、帕爾默這些過去在高壇叱吒風雲的人物們的揮桿,並把他們的揮桿和當下主流的揮桿對一些對比。好傢夥,這可是個寶貝,比我權威多了。我只好編譯一下他的文章,不知道這會不會涉及到智慧財產權的糾紛(輕輕地問一下宅女姊姊,您翻譯侯根的五堂課和戴夫匹茲推桿的時候,考沒考慮這個問題?)
羅賓-塞姆斯把揮桿類型很簡單地分成Old和Modem,老的和當下流行的兩種。然後進行了對比。我覺得他說的Old,並沒有特指過去哪一位球手的揮桿,而是把和當下流行的一些揮桿理論不同的部分,都稱為Old。特別聲明一下:下面整個內容都是轉載,只是為了在博克上表現更方便我重新整理了順序。另外,雖然我的理解可能會有偏差,我還是小心翼翼地加上了我的評註。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d.jpg

https://i2.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e.jpg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f.jpg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0.jpg
接下來羅賓-塞姆斯說,他並不認為哪種揮桿模式更優越,可以從這兩種揮桿模式中汲取好的東西。他建議我們在練習場的時候,可想一想Old揮桿模式,因為這種模式重心移動比較自然,可能打球的感覺更舒服一些。下面是他的建議:
[Old揮桿可以學到的東西]
1)預備站姿
最近很多球手都比過去站位寬了一些,但過猶不及,太寬的站位和刻意追求的四方站位,會妨礙中軸(Pivot) 的移動,為了增加桿頭速度增加的轉身幅度無法有效地移動到正確的位置,就不會有穩定的揮桿。
2)上杆頂點
有趣的事實是我們看到的選手們的上杆頂點照片,其實不是通過正常的上杆完成的(這句話不太好理解嗎?)。因為在上杆的頂點選手是無法靜止的,很難抓拍到你所需要的上杆頂點的照片,所以為了照那些上杆頂點的照片寄給出版社,我只能人為地作出上杆頂點的姿勢。反過來講,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上杆的頂點人為地停頓,就不可能用左腳壓住地面開始下杆,不可能有有力的揮桿。(也就是說,高手們那些似停非停的上杆頂點是上下杆的轉換而不是停頓-編譯者注

https://i2.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1.jpg
3)下杆和擊球
下杆是上杆的結果。它直接受上杆的影響。揮桿的每一個動作像流水一樣連續,所以正確的下杆也會讓你的擊球強而有力。在下杆到擊球的過程中,重心向左腳轉移,這個過程我們在用Old模式打球的選手身上看得更明顯,你可以注意一下。
4)收杆
我不建議大家模仿Old方式的送杆和收杆。臀部側移使脊柱形成C字型,這對背部壓力太大。而Modem模式脊柱和背部非常直,這是我們從Old揮桿得出的反面經驗。
[Modem揮桿的好處]
帶給我們最好的揮桿和最好的比賽的那些選手,麥克羅伊,泰格伍茲, 曾雅妮,崔羅蓮(這篇文章是2012年12月發表的-編譯者注)等,非常好地把Old揮桿和Modem揮桿的優點結合在一起。他們的揮桿比Old揮桿要短而緊湊,上杆的時候儘量減少胯部的轉動來增大阻力,不僅得到更長的距離,還得到了穩定的揮桿。
站位不是特別寬,預備站姿時雙腳稍有些開放。上杆的幅度減少從而不會過分地使用力量。在這裡重要的是,上杆時左腳跟會非常低非常低地離開地面,因為腳總是藏在高爾夫鞋裡看不見,所以可能很多人會懷疑我說的這個理論,但是我要告訴你們,雖然在Modem揮桿中,左腳跟不像old揮桿那樣明顯地抬起,但是應該有「不要壓著地面」那樣的感覺。這樣你才會在下杆的時候很自然地產生左腳「壓著地面」的動作來產生更多的power.
我希望你們能汲取兩種模式的長處,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揮桿。下杆時下身有力的帶動是必要的,但不要像old方式那樣把臀部和雙腿大幅度地向左推進。收杆的時候背部不要太僵硬,輕輕鬆鬆地站直會更好。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2.jpg
文章來源:長江七號





我想訂閱

* indicate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