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2, 2017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四)

#看圖學高爾夫不同的揮桿類型(四)           2014-06-14 11:21:40

話說本侯根創立現代式揮桿的理論基礎之時,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還有兩位和他同齡的天王巨星:一位是平生創造82場美巡賽勝利至今無人超越的桑姆-史立德,另一位是1年之內奪得美巡賽冠軍最多的拜倫-尼爾森,你知道他在1945年拿到幾個美巡賽冠軍嗎?18個!而且有11個是連續的。現在的各種流派,應該都可以從這三位大師的揮桿中找到淵源。本-侯根是學院派的鼻祖,後來的教練們都認他為祖師爺,所以這一派應該說是桃李滿天下。最近一些自學成材的高手,包括杜夫納、裴相文都承認是從侯根的五堂課開始學習高爾夫的。史立德是自然派的始祖,據說得到他真傳的是大易哥厄尼-埃爾斯,雖然我不能考證大易哥是不是偷偷地模仿過大師,但是當年大易哥出現的時候,好多老一輩的球手認為是史立德再生。尼爾森是勳爵派的第一代掌門人,這不僅是因為他在球場上翩翩的紳士風度,更是因為他無與倫比的標準動作而被認為是真正的現代揮桿之父。因為沒有太多公開的視頻資料,我對這三位傳奇人物的揮桿只能是心馳神往了。
到了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們知道高壇里湧現出了另外三位天王巨星級的人物,「高球皇帝」阿諾德-帕爾默,「金熊」傑克-尼克勞斯和「黑騎士」加里-普萊爾,他們攜手創造了高爾夫歷史上最輝煌的30年。特別是尼克勞斯,應該說他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人,他創造的18場大滿貫勝利也許比82場美巡賽勝利的記錄更叫人難望其項背,他那又遠又高又直的彈道,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的高爾夫愛好者所夢想的。
經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的群雄逐鹿春秋戰國之後,1996年夏天,美國人在電視上看到,一個20歲的亞非後裔的年輕人對他們說:「世界,你好!」然後僅僅過了42個星期,這個年輕人就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對,他就是泰格·伍茲,我們永遠說不完的高爾夫話題

上次我們談到,在當代高爾夫圈子裡,有一位教父級的教練叫大衛-利百特,他寫了6本書,通過這6本書把高爾夫揮桿從「追求更遠」的理論轉變到「追求一貫性和穩定性」的理論軌道上。這個理念對現代高爾夫影響非常大。我們看到他的嫡傳弟子尼克-費度、厄尼-埃爾斯、查爾斯-豪威爾三世、「大白鯊」格諾曼等,都是對當今高爾夫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的人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利百特的理論並不是試圖建立全新的高爾夫揮桿模式,而是對本侯根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是順應了90年代開始出現的高爾夫運動的最新變化,一是球桿的進步越來越快,二是高爾夫職業球員越來越願意到健身房去鍛鍊肌肉了。這一趨勢愈演愈烈,我看到最近湧現出來的許多新人,包括小麥和亞當-斯科特,簡森-戴伊喬丹-斯皮思等等,一個個都像健美明星。這些朝氣蓬勃的新生代,他們的揮桿和他們上一代有了明顯的變化。每當看到這些年輕氣盛衝力十足的8090後,就有一個問題經常讓我陷入混亂:尼克勞斯的揮桿是不是過時了,甚至老虎老米的揮桿是不是也過時了?

寫到這裡,我就感覺到自己的極限了,因為我的高爾夫理論和實踐,還沒有達到解答這個問題的水平。
我終於翻到了高爾夫權威雜誌《Golf Digest》,裡邊有崔羅蓮的教練,愛爾蘭人Robin Symes的一篇文章,他說他喜歡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孤獨求敗的鮑比-瓊斯(哦,那又是一位世外高人),還有史立德、尼克勞斯、帕爾默這些過去在高壇叱吒風雲的人物們的揮桿,並把他們的揮桿和當下主流的揮桿對一些對比。好傢夥,這可是個寶貝,比我權威多了。我只好編譯一下他的文章,不知道這會不會涉及到智慧財產權的糾紛(輕輕地問一下宅女姊姊,您翻譯侯根的五堂課和戴夫匹茲推桿的時候,考沒考慮這個問題?)
羅賓-塞姆斯把揮桿類型很簡單地分成Old和Modem,老的和當下流行的兩種。然後進行了對比。我覺得他說的Old,並沒有特指過去哪一位球手的揮桿,而是把和當下流行的一些揮桿理論不同的部分,都稱為Old。特別聲明一下:下面整個內容都是轉載,只是為了在博克上表現更方便我重新整理了順序。另外,雖然我的理解可能會有偏差,我還是小心翼翼地加上了我的評註。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d.jpg

https://i2.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e.jpg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f.jpg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0.jpg
接下來羅賓-塞姆斯說,他並不認為哪種揮桿模式更優越,可以從這兩種揮桿模式中汲取好的東西。他建議我們在練習場的時候,可想一想Old揮桿模式,因為這種模式重心移動比較自然,可能打球的感覺更舒服一些。下面是他的建議:
[Old揮桿可以學到的東西]
1)預備站姿
最近很多球手都比過去站位寬了一些,但過猶不及,太寬的站位和刻意追求的四方站位,會妨礙中軸(Pivot) 的移動,為了增加桿頭速度增加的轉身幅度無法有效地移動到正確的位置,就不會有穩定的揮桿。
2)上杆頂點
有趣的事實是我們看到的選手們的上杆頂點照片,其實不是通過正常的上杆完成的(這句話不太好理解嗎?)。因為在上杆的頂點選手是無法靜止的,很難抓拍到你所需要的上杆頂點的照片,所以為了照那些上杆頂點的照片寄給出版社,我只能人為地作出上杆頂點的姿勢。反過來講,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上杆的頂點人為地停頓,就不可能用左腳壓住地面開始下杆,不可能有有力的揮桿。(也就是說,高手們那些似停非停的上杆頂點是上下杆的轉換而不是停頓-編譯者注

https://i2.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1.jpg
3)下杆和擊球
下杆是上杆的結果。它直接受上杆的影響。揮桿的每一個動作像流水一樣連續,所以正確的下杆也會讓你的擊球強而有力。在下杆到擊球的過程中,重心向左腳轉移,這個過程我們在用Old模式打球的選手身上看得更明顯,你可以注意一下。
4)收杆
我不建議大家模仿Old方式的送杆和收杆。臀部側移使脊柱形成C字型,這對背部壓力太大。而Modem模式脊柱和背部非常直,這是我們從Old揮桿得出的反面經驗。
[Modem揮桿的好處]
帶給我們最好的揮桿和最好的比賽的那些選手,麥克羅伊,泰格伍茲, 曾雅妮,崔羅蓮(這篇文章是2012年12月發表的-編譯者注)等,非常好地把Old揮桿和Modem揮桿的優點結合在一起。他們的揮桿比Old揮桿要短而緊湊,上杆的時候儘量減少胯部的轉動來增大阻力,不僅得到更長的距離,還得到了穩定的揮桿。
站位不是特別寬,預備站姿時雙腳稍有些開放。上杆的幅度減少從而不會過分地使用力量。在這裡重要的是,上杆時左腳跟會非常低非常低地離開地面,因為腳總是藏在高爾夫鞋裡看不見,所以可能很多人會懷疑我說的這個理論,但是我要告訴你們,雖然在Modem揮桿中,左腳跟不像old揮桿那樣明顯地抬起,但是應該有「不要壓著地面」那樣的感覺。這樣你才會在下杆的時候很自然地產生左腳「壓著地面」的動作來產生更多的power.
我希望你們能汲取兩種模式的長處,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揮桿。下杆時下身有力的帶動是必要的,但不要像old方式那樣把臀部和雙腿大幅度地向左推進。收杆的時候背部不要太僵硬,輕輕鬆鬆地站直會更好。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2.jpg
文章來源:長江七號





我想訂閱

* indicates required





Tuesday, March 21, 2017

大腸癌怎麼發生.mp4


大腸癌怎麼發生的?


....


我想訂閱

* indicates required




輸入台北住址,告訴你捷運出口

這個系統太好用,只要輸入地址,就告訴你捷運那一站,幾號出口出去。⋯⋯
http://mrtexit.com/


從我的 iPad 傳送

Monday, March 20, 2017

女祭司與眼鏡蛇王親額



早期18~19世紀緬甸的※女祭司與※眼鏡蛇王親額祈福的歷史鏡頭,全程被英國野外探索攝影组真實錄影。與您分享此珍資畫面↓

Saturday, March 18, 2017

Moe Norman默式揮桿

默式單平面揮杆(上) http://t.cn/R44e8tM

默式單平面揮杆(下) http://t.cn/R44e8tx

在 YouTube 上觀看「Moe Norman 1997」

Moe Norman 1997: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uQUMQu3B_v-6fmFODHXYCetAXXd2kEj

用身體打球

也談談什麼是用“身體打球”
閱讀:15322014-02-05 13:53
標簽:手機博客雜談


用身體打球是高球愛好者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我也湊個熱鬧來分析一下到底什麼叫用身體打球。所謂用身體打球是非常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說法,嚴格的講應該叫如何用身體(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去帶動雙臂完成擊球動作。

從物理的層面看,擊球就是一個能量產生和傳遞的過程。從這句簡單的定義就可以看出擊球過程中的兩個關鍵部分:能量的產生與傳遞。下面就針對這兩個部分進行一下探討。

用身體打球實際上指的就是能量的產生來源於身體,大家都知道身體產生的能量遠遠大於雙臂所能產生的能量,所以要想打出距離來就必須借助身體的力量,這方面的書籍、文章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說了。

下面再來看一下容易被大部分人所忽略的第二部分:

能量的傳遞。實際上在一個完整的揮杆系統中,能量的傳遞比能量的產生對揮杆結果的影響要大的多。人的每一塊肌肉都可以產生能量,而肌肉所產生的能量,只有順利的通過雙臂、杆身、杆頭才能傳遞給高爾夫球,發力的肌肉群離杆頭越遠,能量傳遞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所以當使用多個肌肉群發力時,各肌肉群發力的次序必須嚴格的按照距離杆頭的遠近順序發力,這樣各肌肉群發力所產生的能量才能有效的疊加,並以最少的損耗,通過手臂,杆身傳遞給杆頭。在可發力肌肉群中,手臂是最靠近杆頭的,所以必須是最後一個發力的部位,而雙腿是最遠離杆頭的,所以是最先發力的部位。假設我們把最靠近球杆的部位叫最末級,而第一個發力部位叫最初級,那麼我們所能用於產生能量的部位是介於初級和末級之間的肌肉,而初級之外的肌肉所產生的能量對增加杆頭速度沒有任何貢獻。

下面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假設將初級定為右肩,那麼只有肩以上的肌肉產生的能量才有可能用於杆頭的加速,而肩以下的肌肉所產生的能量永遠無法傳遞到杆頭!也就是說,當你決定用轉肩的力量去打球時,那你最好不要想去用下肢和腰胯的力,否則不但幫助不了你提升杆頭速度,還會破壞你的穩定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你想要充分利用下肢和腰腹的力量,那麼在下杆啟動時就必須保持腰部以上肌肉群的絕對被動與放鬆,這樣才能讓下盤產生的能量順利傳遞上來,如果上下同時發力,就會造成上下產生的能量在體內相互衝突,不但影響了能量的輸出效率、破壞了揮杆的穩定性,同時還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綜上所述,學會“身體打球”的關鍵在於理解能量產生與傳遞的過程,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按順序發力,當你對這個物理過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後,動作的目的性就明確了,練習的效果會有明顯的提高。

[練習筆記]
#動作 Action#,動力鏈kinetic chain
[三]拉拍揮拍(上桿下桿)專注兩三點:*右腿足蹬地而起*
1. coil, uncoil(扭轉,彈回去)要充分畫圓平面, coil 扭轉到最頂力量還沒消失時右腿蹬地uncoil彈回去
a.拉拍上桿coil扭轉繞左腿蹬足(蹬足後,左腿由實而虛,右腿由虛而實),
b.揮拍下桿uncoil彈回去繞右腿蹬足(蹬足後,右腿由實而虛,左腿由虛而實)
2.揮拍揮桿swing力量發自右足蹬地而起,由下而上(足、腿、髖、肩、臂、手)傳遞力量(kinetic chain 動力鏈)

3. 只有不斷練習再練習, 別無他法。同時注意手腕釋放時機及控制方向,這是較細微部分。。

from 周易高尔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72e910101ielc.html?tj=1
http://mwchuang.tumblr.com/post/96330863568/用身體打球





我想訂閱

* indicates required







Friday, March 17, 2017

Fwd: testtest

Find Out More
Watch the Video
Copyright © 2017 free, All rights reserved.
提供您有興趣的電子書

Our mailing address is:
free
健行路
西屯區 40756
Taiwan

Add us to your address book


Want to change how you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pdate your preferences or unsubscribe from this list

Email Marketing Powered by MailChimp



--
/mw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