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7, 2017

世界上三大最優秀的圍棋AI現況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原創 牛掰NewsBA 
日期:3月26日,第五屆日本圍棋電聖戰在東京結束,下午進行的第二場比賽,來自中國的圍棋AI絕藝執黑中盤勝日本超新星一力遼七段,加上上午來 自日本的DeepZenGo執白中盤勝一力遼,AI圍棋以2-0結束了本次人機大戰。英國的AlphaGo、中國的絕藝、日本的DeepZenGo,被公 認為目前世界上三大最優秀的圍棋AI,下面我們就來揭開他們神秘的面紗,告訴廣大讀者這三隻狗的不同來源。 
阿爾法圍棋(AlphaGo)是一款圍棋人工智慧程序,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密斯-哈薩比斯、大衛-席爾瓦、黃士傑與他們的團隊開發。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學習」。 
研發成本:大約5000萬美元。 
硬體:擁有有1920個CPU和280個GPU。 
研發者棋力:哈薩比斯(業餘初段)、黃世傑(業餘6段) 該團隊還有多名懂圍棋的業餘高手。 
研發AlphaGo后,DeepMind公司被谷歌以DeepMind公司以6.3億美元收購。 
發 展脈絡:2016年3月,AlphaGo與人類棋手李世石進行人機大戰,以4-1取勝,轟動整個人類世界。隨後DeepMind公司公佈的計算方式,走棋 網路(Policy Network)、快速走子(Fast rollout)估值網路(Value Network)、蒙特卡洛樹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迅速被圍棋AI研究同行克隆。 
 
DeepZenGo 的前身Zen享譽棋界多年,是AI圍棋的代表,在AlphaGo橫空出世之前,Zen是最強AI圍棋之一。經過近一年的努力,Zen的升級版 DeepZenGo的實力也突飛猛進。去年11月的第二屆日本圍棋電王戰第二局,DeepZenGo屠龍大勝「不老傳說」趙治勛,雖然最終總比分1-2落 敗,但已經能分先與強九段抗衡。 
研發成本:56萬元人民幣 
硬體:CPU和GPU數量不及AlphaGo1/10。(總價值不約10萬人民幣) 
研發者棋力:加藤英樹(圍棋愛好者 業餘高手) 
發展脈絡:加藤英樹教授對圍棋AI的研究超過10年時間,但受困於經費緊張,他的團隊一直人數都很少,這次能達到世界圍棋AI三強,也是借鑒了AlphaGo不少新的思路和演算法。 
 
2016年「人機大戰」后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成立研發團隊,全面山寨AlphaGo,靠著巨大的投入,以及與中國棋院眾多人類圍棋世界冠軍的內部網路測試進步。 
研發成本:光購買相關硬體設備就超過6000萬人民幣。深圳建立13人團隊,中投入超過1億人民幣。 
硬體:與AlphaGo配置不相上下。 
研發者棋力:項目負責人劉永升(不懂圍棋,從去年3月才開始學),項目研發人員幾乎都不懂圍棋,均是從頭學。聘請羅洗河九段參與研發,羅洗河也參與寫代碼。 
發展脈絡:騰訊依靠自身的財大氣粗投入巨大資金搞開發,這次到日本參加UEC杯以及電聖杯,原理同樣是將比賽同步數據傳輸回深圳總部,靠分散式多機聯網完成比賽決策。 
簡 單地說,絕藝團隊就是大量金錢堆出來的,反應了中國經濟目前浮躁、資本粗暴決定一切的現狀,基本是一群不懂圍棋的人在運作項目團隊;DeepZenGo船 小投入少,但DeepZenGo成長到今天,非常貼切地體現了日本這個民族的匠人精神;AlphaGo的研發和崛起,體現了人類智慧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最高 境界。谷歌已經開始嘗試讓AlphaGo在醫療、網路安全等更廣泛的領域進行新的探索。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五)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五)

我打球的快樂之一,就是觀察不同人不同的揮桿。特別是那些動作不怎麼好看,甚至使用讓你覺得完全違背了原理的揮桿,卻能打出非常好的成績的人。我會邊打球邊琢磨他為什麼能用那種動作把球打好:因為如果都是歪打正著,不可能成功的概率那麼高。所以,那些動作肯定有它的道理。這幾天連載了幾篇關於不同揮桿類型的博文,本來想最後再把Stack & Tilt(S&T)的特點分析一下,不過在網上發現兩年前小郁童鞋的一篇《介紹S&T揮桿法的重心轉移及'重心逆轉'的討論》,和覃立童鞋的一篇《如何理解“Stact&Tilt”揮桿》,對這種模式講得比較透徹;而關於老虎伍茲後來改的動作是不是S&T, GOLF71的《Sean Foley 教學DVD觀後感》分析得非常好,我就不用重複了。

所以最後這篇文章我想談談週末球手應該怎樣對待不同的揮桿類型,從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揮桿動作。布拉德利和杜夫納的揮桿教練查克·庫克,他收集了各個年代的球員超過1000種的揮桿連續動作視頻,有興趣的童鞋可以鏈接看看。 http://www.huagolf.com/client/info/article/36430.html,他在文章中是這麼說的: “仔細觀察這些圖片,你會發現所有的頂尖球員的基本原理事實上都非常相似:握桿、球位、瞄準、姿勢以及站位的寬度基本都是相同的。儘管他們的揮桿動作在現實中以及視頻上看起來不盡相同。這些都是採用每秒65張的高速連拍攝影儀所拍攝的,在分析這些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重要位置的圖片都很相似。 拿球員在揮桿過程中觸球瞬間的圖片舉例,吉姆·福瑞克在上桿雖然很奇怪,但是和擁有著世界典範式揮桿的古森相比,他們在觸球瞬間的動作也是驚人的相似。再拿和埃爾斯進行比較,老虎正揮桿的時候看起來非常地用力,相比埃爾斯的揮桿就顯得輕鬆許多,但他們在揮桿過程中球桿的位置也非常相似,打出的距離也都差不多。”

那麼,庫克所說的重要位置“ 都很相似”,觸球瞬間“也是驚人的相似”,球桿的位置“也非常相似”,這些東西應該是揮桿模式的核心,其他東西則是外表,是風格。萬變不離其宗,核心的東西就像托翁所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他們風格迥異的揮桿動作,到擊球的瞬間,是怎樣殊途同歸地“相似”起來的?


職業選手的動作,除了極個別的選手之外,都是團隊合作的結晶。從體能訓練到揮桿,從心理諮詢到按摩理療,一整套弄下來反反复复地練習,才把他的動作固定下來。而我們週末業餘,不僅沒有這樣的條件,而且也不可能投入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去搞。所以,對我們來講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那就是目標。
職業選手的目標,是在職業比賽里拿到更多的勝利,如果發現自己目前的動作遇到了“天花板”,他們就會下大力氣去改。老虎如此,馬丁凱梅爾如此,加西亞也如此。
而作為周末業餘的我,只是想見九見八,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或許見七。我的目標不是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而是希望這樣的進程能更快一些。恨不得半年破百,一年破九,兩年見七。有沒有更容易掌握的揮桿模式,讓我達到這樣的目的呢?這才是我所關心的。

想一想我們小時候學跳繩的經歷吧。剛開始手、胳膊和腿並不協調,頂多跳幾下就被卡住了,你那時候覺得跳繩是多麼得難啊。可是,當你學會了之後,發現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反復運動。高爾夫並不比跳繩難多少,它就是拿著一根桿畫圈的動作。是的,我敢肯定高爾夫的揮桿98%就是雙臂在畫圈。開始的時候,雙手拿著一根沒有桿頭的木桿(或者把球桿反過來,用兩三成的力量輕輕握住)畫一小段圓弧,慢慢再把這個圓弧畫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你想像著古典式揮桿中抬起腳跟的方法,感覺一下重心在雙腳之間移來移去,而你的雙臂隨著重心的移動,讓球桿反復不斷地畫圈。這是我們開始學高爾夫時要掌握的最基礎的動作。

剩下的1%是圓弧大到需要轉身的時候,你要學會轉換方向;最後的1%,是為了增加擊球的距離,我們要學會讓球桿在最低點的時候發出“呼”風聲。這個練習至少需要1萬次(其實就是每天300次,1個多月的事兒)。
如果你把上面的畫圈運動做好了,你的高爾夫就開始起步了。不要試圖跳過這個階段,去模仿單差或者職業高手們的動作。基礎打好了,你再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揮桿模式,你就會發現你能聽得懂教練在說什麼,否者你永遠搞不懂那些揮桿的要領想要告訴你什麼。

這是我知道的高爾夫入門最快的方法。

到了要固定動作的階段,我是說破百之後,好多人又急不可耐地去模仿這個或者那大師的動作。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你要確定什麼揮桿模式適合你,而那些和你的揮桿模式不同的大師們的動作,一旦模仿就會讓你不會打球了。比如S&T,它和我們知道的那些揮桿理論如此不同,如果你要學,必須從頭開始,而不要在你的動作裡摻雜進去。有2~3年球齡的球友們,應該做好加法和減法,要懂得哪些東西對自己是有利的,哪些東西對自己是不利的。這個部分我覺得云遊老陝3月份寫的一篇博文很好,真的不是一般的好,灰常灰常的好。 《揮桿的加法與減法元素》。

想成為單差高手的業餘球友們,有一個通病,就是特別倔,也有人說特別軸。這是個優點,在開始的時候,不人云亦云,堅持走自己的路,也許是你成績提高的重要原因。可是,如果拿著一本“葵花寶典”,一招一式追求完美,要打出“純而又純”的職業範兒,可能就會誤入歧途,走火入魔了。要知道,朝霞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早晨的空氣中懸浮著灰塵的緣故。

我為你的揮桿喝彩,是因為那是你的揮桿。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五)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f5e9d990101gdek.html?md=gd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一)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一)

高爾夫揮桿方式也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嗎?為什麼有的教練說用右手打球,有的教練卻說用左手打球?

為什麼明明教科書上說上桿的時候重心要在右腳,翻看一本最新的雜誌卻看到不必那樣,可以放在左腳直接上桿?

今天上午看到小郁童鞋關於立腕的一篇博文,談到立腕有Cock和Hinge,引起大家的爭論。到底誰說得對?

為了解決這些疑問,我翻看了國外一些專門介紹揮桿方式的文章,才知道這些不過是不同的揮桿類型導致的差異。在不同的揮桿體系中,很多東西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當別人指點你,或者你想指點別人的時候,要指明這是什麼揮桿體系下的方法,否則那個藥方不僅不能治病,可能就是毒藥。我把收集到的內容整理一下,分幾次介紹給大家。

高爾夫揮桿動作似乎千奇百怪,但從大的分類來看有三種:Classic(古典式),Modern(現代式),Oneframe(一體式,也稱為S&T)。古典和現代的劃分,可以從本-侯根作為標誌,本-侯根之前叫古典式,之後叫現代式,而一體式(S&T)應該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起來的。

[古典式的主要特點]
這種揮桿的特點是右手主導型的揮桿,握桿多採用棒球式握桿或者弱勢握桿,站位中立,立腕採用Hinge模式(左手背直而右手托盤子的樣子--參考小鬱童鞋的博文《選擇正確的立腕方式》),向下揮桿時,在雙腕和身體釋放的帶動下,利用桿頭的重量來擊球,感覺好像是讓桿頭的趾部(前緣)繞過來“掃”球(或者“撈”球),把手腕作為槓桿支點雙手順勢甩出去,整個揮桿過程非常自然,不會對身體的某個部位造成特別的傷害。這種揮桿模式的優點是即使身體不是很強壯臂力不是很大也可以玩好高爾夫,缺點是身體的旋轉軸容易晃動導致擊球不穩,和當天的身體及精神狀態關係很大。


[現代式的主要特點]
這種揮桿模式應該是現在大部分球員所採用的,它的鼻祖是本-侯根,然後是阿諾德-帕爾默、金熊尼克勞斯,鼎盛時期的老虎,以及新科世界第一亞當-斯科特,都屬於這個體系。當然,他們並不是都完全一樣,但基本原型都是出自1957 年本-侯根的那本經典教科書《揮桿的五個課程》。

現代式揮桿的主要特點是左手主導型或者雙手均衡發力,握桿多采用重疊式交鎖式的中立或強勢握桿,站位左腳尖稍微打開(侯根明確指出要打開22度),雙肘內收,立腕採用Cock模式(向左拇指方向翹起),後揮時要充分轉肩,利用身體的中軸肌肉力量形成彈簧一樣的扭力,下桿時讓上身和胯部分離造成“滯後”,手腕的釋放感覺要把球斜著釘到地裡去,形成比較長的打痕,收杆背會呈反“C”字型,讓背部承受較大的壓力。

當然,這個模式本身也是不斷發展的。本-侯根更強調雙腳和雙腿的平衡和穩定,尼克勞斯和他的追隨者巴巴沃森加入了雙腿的動作,而老虎和小麥等人闡釋了力量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S&T式揮桿的主要特點] (Stack and Tilt)
現代式的揮桿方式,上桿時重心要轉移到右側,下桿時要轉移到左側。那有人說了,既然最後擊球時還要把重心轉移到左側,幹嘛上桿的時候把它轉到右側呢?這個想法導致了新的揮桿模式出現,那就是S&T。由於比較容易固定身體旋轉軸,受到很多職業球員和業餘愛好者的追捧。

老虎2010年師從西恩-佛利之後,動作更傾向於S&T,此外白老虎李維斯特伍德,2011年北方信託公開賽冠軍亞倫-巴德利,2001年在上海旭寶球場拿下VOLVO中國公開賽的冠軍的美籍韓裔韋昌秀是這個模式的代表人物。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揮桿模式擊球非常穩定,方向性大大提高。但是,自從老虎腰傷之後,也有不少質疑他的新動作的聲音。那麼,這種新的揮桿模式是好是壞?適不適合業餘球手學習?我們下一節再揭開謎底

#看图学高尔夫# 不同的挥杆类型(一)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f5e9d990101g8ca.html?md=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