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5, 2017

小科普,輕鬆了解高爾夫球桿:鐵桿

小科普,輕鬆了解高爾夫球桿:鐵桿
2016-12-31 由 新高爾夫網 發表于 運動
https://i2.kknews.cc/large/149a0001ebc1ea31e423
鐵桿(Irons)是球包內數量最多的球桿類型,常見的鐵桿從3號鐵到9號鐵共7支球桿。鐵桿號數越小,球桿越長,杆面傾角越小,在全揮桿的情況下擊球距離越遠。也就是,在同樣全揮桿的情況下,在7支鐵桿中,3號鐵的擊球彈道最低,擊球距離最遠,9號鐵的擊球彈道最高,擊球距離最近。根據球場策略需要,有些職業球員會使用2號鐵桿。
https://i1.kknews.cc/large/141e000614dfb3c34592
由於3號、4號、5號鐵桿的桿身較長、杆面傾角較小,初學者覺得使用這些長鐵桿難度很大,很難起球或很難控制方向。理論上說,用這些長鐵桿擊球需要放慢速率,切忌猛揮猛打。
而對於6號、7號、8號、9號這些桿身更短、杆面傾角更大球桿,一般的業餘愛好者更容易上手。由於這些球桿的擊球彈道更高,球落地後更容易停球,使用這些稍短鐵桿時,球手需要追求距離的精準控制,這是降低杆數的必要技能。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球手需要了解自己球包中每支鐵桿的擊球距離,當在球場打球時,可以根據到目標的距離選擇恰當的球桿。
更多最新高爾夫消息敬請關註:新京報新高爾夫網http://golf.bjnews.com.cn/

Wednesday, April 12, 2017

靜坐數息觀息

靜坐技巧介紹——呼吸
1.數息:
輕輕專注於吸氣與吐氣,把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下丹田是道家的術語,也就是氣或生命能量的根源,可以想像成在肚臍下方約三指寬的位置或肚臍和恥骨的正中央。
每一次吸氣,只需知道自己在吸氣,觀察吸氣的過程,直到吸滿了氣為止。呼氣時,開始數「一」,直到吐完氣為止。重複同樣的吸氣、吐氣循環,同樣的,吸氣,吐氣時數「二」。
每個吸氣吐氣循環計數一次,只有呼氣時才計數,直到數完「十」為止,再回到「一」重新計數。不斷重複「一」到「十」的吸氣吐氣循環,直到靜坐時間結束。
這過程愈來愈熟練之後,可以開始留意呼吸的質地,留意一呼一吸之間隨之而來的溫暖、微微刺痛、以及其他伴隨著呼吸而來的各種感受,就像母呵護小雞一般,留意所觀察到的每一個特質。這一觀察可以延伸至整個之間的那一個空檔為止。
如果心思飄散了,輕輕把它帶回當下這一刻。當下這一刻只是數息。分心了,就回來數息,除了數息之外,沒有什麼好忙的。以同樣的方式,反覆處理分心的問題,一發現就回來數息。不需為老是分心而自責,只需要知道剛剛分心了,然後把心輕輕帶回數息這個方法。對你而言,全世界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數息。
這就是數息法。
請記得,這一簡單的方法會用到兩種感官:呼吸的觀想以及數息的思惟。修得深入了之後,還會用到其他的感官,舉例來說,覺知到溫暖、刺痛等等發生於表面的觸感。
2.觀息:
這可說是熟練於數息法之後,自然衍生出來的方法,讓心靈觀察呼吸的整體和片段的特質。同樣的,你可以將注意力放在鼻尖或下丹田,你彷彿站在鼻尖或下丹田這一制高點上,觀照著自己呼吸的過程——全心觀照吸進來的氣,全心觀照呼出去的氣。
緩慢但仔細地注視著隨這一呼一吸而生的所有覺受,但是,不要干擾呼吸的自然過程。吸進來的氣是暖還是冷?是長還是短?這氣息令人愉悅嗎?只感覺到呼吸本身,還是同時有其他覺受呢?就這樣,緩緩地長養一呼一吸,同時留意伴隨著呼吸而來的種種特質。隨著心靈逐漸平靜,特別留意在呼氣結束時,到下一次吸氣之前的短暫停留。
要是心靈散亂了,你只需要知道這一點,並把注意力拉回來觀照呼吸,就可以了。等會兒,還是一樣會有雜念浮出來,只要知道了,再次回到觀息這個簡單的方法就好。就這麼繼續下去,直到這廣闊的宇宙只留下一件事,那就是你的呼吸。其他的一切,你都知道,但你會回到呼吸裡。就這麼繼續下去,將注意力收攝到一個點上,這個點就只是你的呼吸。這是你唯一要進行的修練。

Tuesday, April 11, 2017

適度低氧 身體更健康

適度低氧 身體更健康  2016/10/15 |
作者:文/林彥璋醫師    圖/方舟文化提供

708017_505127 (1).jpg
氧氣中也有毒,不是吸愈多愈好。適度調息,少吸一口氣,身體更健康。圖/唐守怡
708017_505129.jpg
觀察自己的呼氣,用「憋」的感覺呼氣,能幫助自己把呼氣拉長、放慢。 圖/方舟文化提供
76696004.jpg
進氣示意圖 使勁頂舌+縮腹 圖/方舟文化提供
 文/林彥璋醫師  圖/方舟文化提供

我們固然需要氧氣沒錯,但氧氣也有毒性。因此,如果想為體內的細胞創造最佳的修復能力,讓你的細胞能迅速、有活力地維修體內各處損傷,請不要吸入過量的氧氣。
你可以不抽菸,可以不喝酒,也可以不吃燒烤醃製品,但卻躲不了一種隨時隨地都環繞在我們身邊的毒素:空氣裡的氧氣。
我常問人,我們都怕有毒物質,今天如果你知道食物裡面,含有農藥、金屬物質或是化學合成物,就算含量很低,少於標準值,你還敢吃它嗎?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盡量少吃。
空氣,道理也是如此。我們固然需要氧氣沒錯,但氧氣也有毒性。一旦你認清這個本質,並了解到我們身體只需微量氧氣就足供正常代謝,我相信你不會再放任自己吸入過量空氣,讓身體承受額外的氧化傷害。
有多篇研究已指出,就算在常氧狀態下(氧氣濃度百分之二十一),其氧氣比例已然足夠對生物產生氧化壓力,使組織與器官不斷承受氧化損害而終至生病、老化。因為對人體細胞來說,只要氧氣量超過細胞代謝所需,那些用不完的氧氣就是毒氣,會損害、削弱細胞活性。
吸氧過多 身體易老

曾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科普書最高榮譽)的英國權威演化生化學家尼克.連恩,在其著作《氧氣:創造世界的分子》中寫道:「空氣裡百分之二十一的氧氣也是有毒的,而且它最終將導致我們死亡。儘管已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我們仍無法適應大自然界所提供給我們的氧氣量。或許這麼說很違反直覺,但這卻有一個根本依據,即自由基老化理論。由於呼吸就會從氧製造出自由基,而自由基又是疾病、老化與死亡的根源。終其一生,我們便會因為呼吸空氣中的氧而逐漸老化死去。」

尼克.連恩會警覺到空氣中常氧濃度對身體必然的傷害,就是因為他從最基礎、最根本的細胞呼吸運作,看到氧氣日復一日地損壞、毒害細胞。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氧的多變。氧氣分子一形成,就會到處亂跑,跟各式各樣的東西發生反應。

你或許可以樂觀看待細胞的呼吸代謝結果,也可以對你體內的抗氧化系統信心滿滿,但你不能忽視空氣裡氧氣的毒性。面對這個常氧呼吸的毒性,我深信追求補氧、強調大口深呼吸不但沒好處,且只會使我們的生命像補氧助燃下的蠟燭,不是提早出毛病,就是加速耗弱殆盡。

低氧 有助細胞活性

在實驗各種細胞生長活性的研究裡,我對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簡稱 MSCs)的研究最感興趣。因為幹細胞能具備再生與修復能力,不僅能分化為脂肪、肌肉、軟硬骨、骨髓、神經、皮膚、器官等各種細胞,也能遷移至創傷部位進行修補。

由於幹細胞的活力代表一種身體自癒指標,若能了解幹細胞在什麼樣的氧分壓環境生長最合適,或許就能判斷體內氧分壓究竟要維持多少,才最有利啟動細胞自癒力。幸運的是,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已相當豐富,提供許多相當具體的研究數據,證明幹細胞在低氧環境下,反而活得更好,可以長得多、動得快。

二○一三年,台北榮總醫院與陽明大學共同進行一項幹細胞修復能力的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在低氧環境下,再生與修復的表現最好!如果連幹細胞這麼重要的細胞,都不能承受太多氧氣,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假如要啟動體內細胞的修復能力,讓組織、器官與系統方面的損傷自體痊癒,體內氧分壓變高,絕對不會是明智之舉。

我們該做的就是,順應體內本該如此的低氧狀態,避免過量呼吸增加體內的含氧量,甚至透過減量呼吸來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如此細胞就能在安全的低氧範圍內,自行發揮它再生與修復的本能。

因此,如果想為體內的細胞創造最佳的修復能力,讓你的細胞能迅速、有活力地維修體內各處損傷,請不要吸入過量的氧氣。少一口不必要的吸氣,就能為細胞爭取更好的生長機會,讓體內的痊癒系統運作無礙。

(摘自《鬆肩頸、解疼痛、通鼻病、救失眠,我有一「套」!》,方舟文化出版)

調整呼吸

從減量做起

啟動自癒力,能為身體帶來最大好處。只要懂得如何建立理想的呼吸習慣,以及保持筋膜的活性讓體內細胞活得好,細胞自己就會有所作為,翻轉看似不可逆的病情。

自癒有各種方法,有人是透過草藥或營養物,有人透過針灸或推拿。但我所追求的自癒方法,是靠自己建立良好的習慣來改變身體,不必依賴補充物,也不需假他人之手。一切靠自己正確地使用身體,將身體導向最符合自然法則的狀態。

調整呼吸的首要前提就是減量,空氣吸微量就夠了。

請記住,身體一分鐘需求的空氣量,不過一.二五公升上下。而你再怎麼隨便吸空氣,也絕對遠多於這個量,所以不用怕自己吸不夠。一旦把呼吸量降下來,就是在幫身體「抗氧化」,防範過多氧氣對身體的傷害。

那到底該怎麼將吸氣量減下來呢?下面整理出三個重點動作:先呼氣、使勁全力頂舌、縮腹。動作搭配呼吸的流程如下:

先呼氣

呼氣長且慢。任何時候都只用鼻子呼氣,動作全然放鬆。

進氣時:使勁全力頂舌+縮腹,不主動吸氣。

.使勁頂舌:舌頭維持往上顎貼滿的位置,使勁出力頂。

.肚子內縮:與頂舌的動作同步,進氣時縮腹,縮小胸腹腔的空間。

.不主動吸:進氣時,做頂舌縮腹的動作,讓身體像憋住的感覺,不做吸氣的動作。

為了調降呼吸中樞的換氣設定值,讓身體習慣吸微量空氣就感覺吸飽,因此,減量呼吸的訓練重點,就是縮短進氣時間,頂舌與縮腹的時間愈短愈好。頂縮一兩秒鐘後,就放鬆呼氣。如此刻意地練習把進氣時間縮短,才能降低呼吸中樞的吸氣量閾值。好比執行節食計畫一般,要讓身體慢慢習慣少量空氣。

訓練流程

.初階:長呼氣—頂舌+縮腹(時間愈短愈好,憋的話可吸一點)—長呼氣

.進階:長呼氣—頂舌+縮腹(一秒)—長呼氣

NTRP網球技術等級

NTRP 網球技術等級
1.0  網球初學者。
1.5  經驗有限;仍在向把球打到場內努力。
2.0  這類球員需要更多的場上經驗。儘管在比賽中還有很明顯的弱點,但是已熟悉了單打和雙打的基本位置。
2.5  仍在熟悉判斷來球的走向,在場上的防守區域有限。可以程度相當的球員在球速較慢的情況下打幾個來回。
3.0  可以比較穩定地打出中等速度的球,但對對於不同的來球仍然無法自如地處理,並且在方向、深度與力量上都缺乏控制性。此級別球員最常見的雙打站位是一前一後。
3.5  擊球的穩定性已提升,可以控制中等球速的來球的方向,但擊球仍然缺乏深度與變化。這個級別的球員   可以打出比較有攻擊性的網前球,並提高了場上的控制區域,在雙打中也有比較好的團隊表現。
4.0  擁有十分穩定的擊球動作,在打正、反拍時能對中速球有良好的方向性和深度,在打高吊球、過頂球、   近逼球和截擊球時有一定的成功率。這類球員在面對壓力發球時會出現失誤。在與對手打相持球的過程中時常會失去耐心。雙打比賽中更多採用團隊協作。
4.5  已經開始能夠駕馭力量與旋轉,並開始能夠控制球速,有良好的步法,可以控制擊球的深度,並開始對   不同的對手採用不同的戰術。可以打出力量與準確性兼具的一發,並能將二發打到界內。比較有進攻性   的網前球通常出現在雙打比賽中。
5.0  擁有良好的預測力,並且可以經常打出很漂亮的好球,對比賽進程有所控制。有極佳的穩定性,可以經常打出致勝球,在處理對手打來的短球時能經常讓對手犯下受迫性失誤,並且能截殺對手的截擊,可以成   功地打出高吊球、小球、半截和高壓扣殺,並且大部分的第二發球具有良好的深度與旋轉。
5.5  已經將力量和/或耐力培養成主要的武器。能在正式的比賽中改變戰略或打法風格,並能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打出可靠的回球。
6.0-6.5  一般而言已經不需要NTRP的評分等級。他們通常已經在一些區域性或全國性的比賽中取得過名次。
6.0  的選手通常接受過比較正規的訓練。6.5的球員通常有機會上升到7.0這個級別,並擁有大量衛星賽的經驗。
7.0  的球員則是國際性的球員,他們通常靠比賽的獎金謀生


Monday, April 10, 2017

低氧健身

低氧健身好處多   姚笛


“有氧健身”、“有氧操”可能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健身方式。然而日前在甘肅武威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暨海峽兩岸低氧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卻建議,應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低氧健身,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氣含量低於正常狀態的一種健身方式。研究發現,低氧空氣對人體具有良好的保健治療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加氧的運輸和肝臟的解毒作用,提高運動員的訓練能力。前蘇聯醫學專家曾發明“缺氧療法”,讓患者反復吸入只有百分之十氧含量的低氧空氣,啟動人體缺氧自衛系統的潛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此方法對治療心血管、呼吸及神經系統疾病有顯著療效,還可緩解疼痛,消除疲勞等。低氧健身方法的出現,使許多以往習慣於戶外運動的人轉到健身房進行經常性的鍛煉。比如以前那些喜歡滑冰、爬山和樂於冒險的人,通常也到低氧健身房進行鍛煉,在這裡可以獲得戶外低氧的感覺。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周兆年介紹說,低氧健身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在美國紐約的健身行業裡,低氧健身早已成為最受歡迎的一種健身運動。由於低氧健身必須在人工的低氧健身房內進行,其價格自然高於普通條件下的健身運動。一般來講,低氧運動的費用是普通健身的一倍左右﹔但隨著參加低氧健身人數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圍的不斷擴大,低氧健身的費用也在不斷下降。

周兆年說,低氧健身的好處起碼有兩點。首先,人體處於“低氧狀態”,這是對人正常狀態的一種挑戰。人體為了適應低氧、低氣壓的生活環境,心率相應加快,心臟的排血量增多,血中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也隨之增多,這使血液對氧的運輸能力增強,血液擴散到人體組織的功能也必然隨之加強。結果,人體對氧的利用率便會相應增加。當健身者在低氧狀態下鍛煉時,肺的活動量變大,可以使動脈血管擴張,使全身的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因此,低氧條件下的健身與一般自然狀態下的健身相比,有增加紅細胞數量,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加強腦組織和肌肉對氧的利用等好處,只需要用一半的時間,就能取得相同的健身效果。


其次,低氧能使人體內蓄積必要的二氧化碳,這對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為人的生命是既要靠氧氣也要靠二氧化碳來維持的。人體血液中不僅要有百分之二的氧,也必須有百分之六點五的二氧化碳。如果人體二氧化碳含量過低,就會引起體內氣體失衡,造成酸少鹼多的鹼血症。這將會破壞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機能,最終導致喪失對疾病的自我防御能力。

Wednesday, April 5, 2017

大節女,日昇之屋

在 YouTube 上觀看「公視 HD 黃俊雄轟動演唱會~大節女~葉璦菱」
https://youtu.be/tDycdcWy7N0


合輯 - The Animals -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Mafia III Trailer 3 Casin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b3iPP-tHdA&list=RD0sB3Fjw3Uvc

在偏僻的山區, 遇見真正的醫療

      在偏僻的山區 遇見真正的醫療
           ~訪林金梁醫師家屬記~
胡昱勝 吳俊欣 黃柏誠 陳景祥 林家如

    午後的陽光襲走冬日的涼,我們搭上林文龍老醫師的三子)醫師的車,前往他的霧社老家。 在路上聽醫師聊著種種關於老醫師的過去,從日本時代到國民政府,再到解嚴後的民主台灣,我們好似踏上時光隧道的旅人,畫面停滯在那段物質拮据的日子,房子是紅磚的房子,路是崎嶇的路。我彷彿看見林金梁醫師當年上山的身影和他行走的路,而這條路,老醫師一走…就是一甲子。

    一個平凡的開始 開始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民國三十五年,老醫師初到霧社衛生所時,正值戰後蕭條時期,資源和物質都極為匱乏。許多時候,老醫師都是一個人從醫療原料開始做起,加工製成成品來使用,想盡辦法要給病人最好的醫療。
在這樣的物質環境中,人力也同樣缺乏,幾乎沒有醫生或護士願意到此地來服務,這時他的妻子(陳朝美女士)成了他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心靈上最沉穩的支拄。在他們之間,捆捆的繃帶是捆捆的玫瑰,相互體諒生活中的困苦,彼此扶持並擁有共同的信念,投入兩人畢生的時間歲月在需要的人身上,我們在他們繁忙而平凡的生活中,見證最真實的愛情。
由於原住民小病不會就醫,所以來給老醫師看病的時候,常常都已經是重病患者,且這些原住民來到衛生所,往往都得走個好幾小時的路,延誤了救治佳機,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在,老醫師都不會放棄希望,有一次還救了四個多小時才把病患救起,也就是這樣醫治病人的態度,讓老醫師取得當地民眾的信任與景仰。
    那時,老醫師鑒於原住民的收入不固定,常常醫藥費籌不出來,收的費用都只夠維持基本開銷和養家活口(剛開始的時候,看一次病才三毛),不過還是有些病人付不起醫藥費,老醫師也都讓他們賒帳。老醫師的孩子後來回憶道: 「 那個時候,常常看到一疊的帳單,而那些帳單,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用火燒掉的。」
    因為這個緣故,許多付不起醫藥費的病患,都轉來給老醫師照顧。對於這些病患,林老醫師來者不拒,很歡喜地照顧他們。此時,衛生所就好像一個小型醫院,也像一個家。那個時候,在山上常會有被毒蛇咬傷的病人,只要病人能夠跟他說在哪個地點被咬傷,他大多能夠猜到是被什麼毒蛇咬傷,而在缺乏抗毒血清的情況下,他使用支持療法來醫治這些病患,經過他細心的照料,病人都能夠完全康復。
   
    行醫中的小故事
    有一次,有個原住民喝農藥自殺,由於離診所非常遠,家屬打了電話到診所,拜託林醫師能夠上山做緊急的處理,老醫師二話不說馬上背起醫療器具,走了好幾個小時才到達約定地點,做完緊急治療後,才將病患轉送下山繼續治療。
很多時候,老醫師都就是過著這樣的日子,每天晚上被叫醒3~4次是日常便飯,不過老醫師都不因此埋怨或感到辛苦。他曾告訴他的孩子說: 「病患走兩三個小時來就醫,已是常態,最遠的還得走上十小時,所以我們起來為病人只是舉手之勞而已。」因為他知道病人比他更痛苦更辛苦,因為,老醫師能夠深切地感覺到病人的痛苦,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一般。
    而在老醫師一生中,最讓他難過的事,就是有一個小孩,他是家中的獨生子,因為得到日本腦炎送來給老醫師治療,後來看起來好了,父母就將他接回家,後來卻突然去世了。因為這件事,讓老醫師難過了好久,甚至還想過要把自己的一個小孩送給那對夫妻當養子。從這件事中,我們看見了每一個生命,在老醫師眼中都是無比重要的,都像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小孩一般。
     
台中? 或留在霧社
    民國六十一年,老醫師從衛生所主任退休,原想回台中老家開業,但考慮到他一走,霧社這個地方就得等政府再派其他的醫師前來,而在等待的期間,如果這裡的人生病了怎麼辦?在一番天人交戰後,老醫師選擇繼續在這個地方服務,且隔年在霧社開設了健安診所-一個守護仁愛鄉民眾健康已四十年的地方。
    而最讓我們感動的是,老醫師與當地人的那種情誼和聯繫,老醫師對大多數的居民都叫出名字來,而居民也都把老醫師當成長輩般敬愛。有時候,病人一看到老醫師就會覺得病好像好了一半,更有病人來看病時就說: 「我阿公也給你治過病喔!」。 一年四季,家也都會收到各種農作物,像是剛收成的水果或是青菜,這都讓我們感到老醫師對於當地人的關愛與照顧。這樣的醫病關係正是我們政府現在不斷呼籲要建立家庭醫師制度的最佳典範,即使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用醫療的熱衷執著、強烈的服務精神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礎,而這也是讓老醫師無醫療糾紛困擾的最主要原因。
    後來健保的實施,在開辦IDS計畫時,老醫師秉持著二十四小時都能讓病患找得到醫生的理念,建議衛生署要在霧社建立一個緊急醫療站,讓這個地區的民眾廿四小時都可以找到醫師看診。衛生署接受老醫師的建議,設立了一個緊急醫療站,由埔里基督教醫院健安診所和其他診所醫師輪流駐診。這才讓老醫師比較輕鬆。後來的周休二日實施,原本健安診所想要星期日休診,不過老醫師聽到有些病人抱怨:「怎麼你們星期天不看診?」所以還是照樣每天開業,直到現在,健安診所還是依舊如此為鄉民服務。
    後來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交通中斷,在山上的病人都到健安診所來看病,所以比平常還忙碌,根本沒有休息時間,甚至連他們自己的發電機都因使用過熱而無法運轉,還去跟戶政事務所商借後,才能繼續為鄉民服務。
     而在SARS期間,因為對於這種疾病的恐懼,讓很多醫師紛紛休診,老醫師對這樣的現象頗不以為然,他告誡他的兒子說:「我們不可以那樣子,如果你不敢看,就把那些可能是SARS的病人都交給我看好了。」就是老醫師的堅持,讓霧社地區在SARS期間,並沒有像澎湖一樣,有醫療空窗期。
       
奉獻自己的生命到最後一刻
       老醫師晚年患了攝護腺癌,卻不急切於治療,大概是不希望讓自己的生活,因為這種疾病而走樣,他還希望能照常服務鄉里,和病人互動,關懷病人。最後這段時光,老醫師回頭看待自己的生命,認為已經很滿足了,該做的事都做了,小孩也都很爭氣,老醫師覺得他的一生已然無憾。
    老醫師後來因為腦血管阻塞而往生,而他在中風前五分鐘,還在診所看病,接著感覺身體極度不適,才送到彰化秀傳醫院求診,這份奉獻的精神令我們十分感佩。而當老醫師出殯那天,靈車啟動緩緩的開向埔里,來送行的鄉民排了將近三百公尺,說要送老醫師最後一程,最後還是在家屬說要趕在良辰吉時火化,鄉民們才依依不捨的離去。
     
對子女的教育-身教重於言教
     老醫師的家人心中,偉大與醫療奉獻獎並不是父親的形象。奉獻於霧社的五十幾的寒暑,不僅是山地醫療從無到有,也是老醫師幾位子女們成長的黃金時光。他們回憶,因為山地的教育資源很缺乏,從小學開始就要離家到埔里就學,並且住在埔里,假日才能回家。由於父母親忙於醫療工作,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全家人一起去渡假過的回憶,假日回家就是協助醫療工作與家事,但每個子女都非常體諒,支持父親。偶爾哥哥姊姊會帶著弟弟妹妹出遊,也使得兄弟姐妹間的感情非常融洽。
     雖然與父母親的互動不如一般家庭的多,在無形的身教與有限的言教裡,老醫師的子女們在求學階段很獨立自主,讓父母親放心,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為病患服務。雖然他們物質生活沒有富裕過,但心靈卻從來沒有貧瘠過。當我們問道:「小時候看父母親這麼忙,不會排斥繼續走醫療這條路嗎?」很意外的,他們都表示,他們繼續走這條路,是自然而然的,也因為走下去,才更能體會到父親的用心。
    寒暑假時他們不像一般大學生四處遊玩,而是跟著老醫師去巡迴醫療。老醫師就趁此教導學醫的兒子們真正的醫療是怎樣進行的。這種另類的親子互動,看在我們眼裡,心中有種莫名的感動。一般的醫師家庭裡,多少都會有下一代是否能接棒的煩惱,有些子女會排斥,就算聽從父母的期望,從事醫療這一行,也多半選擇不一樣的路。而老醫師與家人們卻看不到這些矛盾。即使成家立業,不同行業的子女們,有醫師、有藥師,都會回來協助。林慈龍老醫師的么子)醫師回來主持健安診所,其他兄弟姐妹更在不同的領域上,繼續守護著仁愛鄉居民的健康。
    在說不完的故事背後,都藏著對父親深深的思念。無法言喻的感動,我們這些醫學後輩,不禁要反問自己,對醫療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而我們從小到大得到許多視為理所當然的關懷,我們又該用什麼來回報我們的家人呢?
    
老醫師的人生觀 
    林金梁醫師一生中受舅舅的影響很大,他跟著舅舅習醫時,不只學到專業科目的知識,也學到了日本時代醫師的精神~「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而這正是決定了老醫師傳奇人生的關鍵所在。
    老醫師一直秉持的信念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沒錢也要救病人,一切但憑良心做事」。在仁愛鄉的幾十年來,老醫師幾乎沒有物質上的享受,但在精神上卻是無比的滿足。
     老醫師這樣為醫療辛苦奉獻,難道就沒有感到疲累的時候嗎?
    原來老醫師在疲累或心情不好時,就會跑出去巡迴醫療,除了可以沿途看山看水,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服務病人的過程中找到心靈的慰藉。我們想,病患和家屬的笑容是老醫師最大的強心針吧!
    老醫師曾說: 「行醫者的最大成就,不在於世人的欣羨或是金錢的獲得,而是感到自己為社會所需要和依賴,並由長期持續不斷的默默付出,得到肯定,且領會尊重與維護生命健康之價值。」名望和金錢的追求到頭來都只是一場空,但是,只有愛,愛會長存:愛存在於每一個感念老醫師的人心中;存在於霧社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老醫師所踏過的足跡;存在於每一個老醫師醫治過的病患子孫身上。老醫師將陪著健安診所,陪著霧社,陪著這段醫療史,永永遠遠的走下去…,所謂生命的意義,不全都在這裡了嗎?

後記
在前往霧社的途中,林文龍醫師聊了很多和父親之間的事。他談到,由於當時父親的忙碌,使得家的孩子很早就學會獨立,但是直到自己本身也成為醫生,醫師才真正能體會父親的心情。他很大的遺憾是,父親在那時從沒有帶他們出去玩過,每天都生活在病患之中,在他們到外地求學後,這種感覺更是明顯,不過醫師仍然從父親日常的關心與慈愛中,感覺到那無形的父子之情。
    在林文龍醫師眼中的父親,並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偉大,他說: 「我的父親只是盡了他的本分而已。」在我們看來,其實最難能可貴的,不在於老醫師救活多少人,也不在於在山地服務了多少年,而是,他把醫療這個神聖的行業,看的很單純-「盡力救人」,如此簡單。醫師又提到「一個醫師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與病人的接觸和溝通,其他的儀器都只是輔助而已。」這一句話,就足以說明林金梁醫師在儀器設備不足的環境下,如何治癒那麼多的病患,因為對老醫師來說,關懷、溝通與細心的照顧便是最有效的醫療手段。
    到達霧社之前,林文龍醫師談到第二代回去健安診所接棒的事情時,他說,本來應當是他回去,但最後卻是由他弟弟林慈龍醫師扛下這個責任,此時醫師的語氣聽起來有點惆悵,或許在這個背後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掙扎過程吧!
結束訪問後,在回程的路上,很偶然地,林武龍老醫師的次子)先生的兒子也提到了第三代裡,誰要回去接棒的事,那時一股莫名的感動湧了上來。這讓我們想起了普羅米修斯來,就像那火的傳承,林金梁醫師點燃的火,將會持續地照亮這個偏僻的山區…
註: 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為人類盜取天庭之火的神

林金梁醫師年表
1923年  大正12年  民國12年    5月9日生於台中縣烏日鄉
1936年  昭和11年  民國25年    於烏日公學校畢業,當時校長為渡邊壽昌;之後於其畢業自台灣帝國大學醫學院的舅父在台中大雅的診所見習,並自修各類醫學書籍。
1943年            民國32年     參加台灣總督府舉辦醫師特考,獲得筆試第一名,術科第二名,成為三百人中合格的二十人之一,也是史上最年輕的合格醫師。服務於總督府博愛醫院
                                  
1944年  昭和19年  民國33年    被日本政府派往海南島同仁會服務,並在海南島結識妻子陳朝美女士。
1945年             民國34年    日軍戰敗,從海南島返回台灣。
1946年             民國35年    應政府徵招山地醫師,上山至南投縣仁愛鄉衛生所擔任主任。 
                                  
1972年             民國61年     自衛生所退休,因為對仁愛鄉已產生深厚感情,放棄返回台中老家機會,而留駐當地,於隔年開設「健安診所」,繼續守護鄉民健康。
1986年            民國75年      因對瘧疾之發現及防治有功,獲台灣省傳染病研究所頒發之獎狀。 
1991年            民國80年      四月,么子林慈龍受父親親情與鄉情感召,放棄於彰化秀傳醫院急診科主任一職,上山與父親共同為鄉民服務。
2001年            民國90年      獲得厚生基金會主辦的第十一屆台灣醫療奉獻獎。
2004年            民國93年      七月三日,因為身體感到不適,由兒子媳婦送往彰化秀傳醫院就診,被診斷出小腦梗塞。
                                   七月十二日,因心肺衰竭而過世,享壽八十三歲。
當代醫學 ; 374期 (2004 / 12 / 01) , P1032 - 1037



台灣史上最年輕的合格醫師、也是首位至山地鄉開業的漢人,駐守南投仁愛鄉近60年的林金梁老醫師,因小腦梗塞昏迷併發心肺衰竭,於7月12日與世長辭,享年81歲;林老醫師曾於民國90年榮獲第11屆醫療奉獻獎,他的老朋友,秀傳黃明和總裁,對林老醫師將一生奉獻給偏遠地區醫療服務,深感敬佩。

黃總裁表示,林老醫師24小時應診,全年無休,即使退休後,仍每週上山巡迴兩次,一心牽繫原住民健康,甚至要求自已第二代接棒,繼續看顧需要疼惜的族人;他可以叫出七、八成患者的名字,並知道他們住在哪裡,家庭狀況如何;如此標準的家庭醫師,在南投縣仁愛鄉,除了派出所員警外,只有健安診所的林金梁老醫師做得到。

黃總裁回憶指出,以前清晨7點不到,仁愛鄉霧社的健安診所,門口兩條長木椅上,已坐滿了居民等著看病;居民們表示,衛生所8點以後才有人上班,林醫師經常7點就開門應診,晚上也看到9點、10點;這裡雖然沒有24小時的便利商站,卻有全年無休、24小時應診的健安診所,林醫師正是守護居民健康「7-eleven」。
林金梁醫師出身醫師世家,國小畢業後,隨著帝國大學醫院畢業的舅舅修習醫術,舅舅在台中大雅開診所,他見習長達10年,直到民國32年,日本政府在台灣招考醫師,他參加台灣總督府舉辦的醫師特考,300多名應考者中,徵選20人,林醫師不僅榜上有名,年僅20歲的他還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合格醫師。

日據時代,林金梁醫師曾在台灣總督府博愛會醫院服務,當時日本大量徵召日、韓及台灣的醫療、農工人員到海南島開發;10多艘船從台灣出發,只有兩艘載運醫護人員船隻,因懸掛紅十字會旗,順利到達海南島,其餘船隻均在中途遭擊沈;他大難不死,便在海南島同仁會醫院服務,並在那裡結識妻子,抱得美人歸。
民國34年二次大戰結束,日軍投降,原來在山地鄉設置的日本公醫,也一一離台,山地醫療呈現真空狀態;民國35年,他自海南島返台後,見報上緊急徵求山地鄉醫師,他決定接受政府徵召,上山服務,到衛生所擔任醫師,自此在南投縣仁愛鄉落地生根。

林金梁曾表示當年和他一起上山的,還有另一名醫師;兩名年輕醫師上山一看,差點傻眼,土地面積和彰化縣相同,佔南投縣三分之一的仁愛鄉,共有14村25個部落,住民不但分散,且近8成是原住民;山上交通不便,常常為了看一名病人,走上大半天,每次出門看診,他得揹負10斤、8斤重的醫藥品,走在崎嶇、陡峭、野獸近身的原始山林中,不僅是練體力,也練膽量,結果一年後,一同上山的醫師就先行求去。
林醫師不但在衛生所待下來,還持續服務了27年;民國61年,他從衛生所主任退休,原想回台中老家開業,但有感於山地醫師人力缺乏,決定仍留守山中,民國62年在霧社開設健安診所,他成為首位在山地鄉開業的醫師。

回憶林老醫師在山上超過半世紀的行醫生涯,除了大半歲月得和瘧疾、肺結核、砂眼、寄生蟲等傳染病纏鬥外,原住民因文化、居住環境引起的健康問題,讓他深刻體會靠醫療不足以解決,只有關懷及耐心,才是住民的良藥。
由山地助產士轉下來的急產或難產產婦,或毒蛇咬傷個案,只要病患上門,他一定馬上處理;他表示,病患走2、3個小時來就醫已是常態,最遠的還得走上10小時,他怎能忍心拒絕?

因擔心病患上門找不到醫師,就連週末假日林老醫師也不敢休診、不敢出遠門,每年只有清明時,才下山掃墓一次;他甚至連農曆春節也照常看診,除夕當天也是吃完年夜飯後,就繼續服務。
有一回,大年初一有人上門,要求林醫師驗屍,他放下碗筷就隨人去了。他表示,山地缺醫師,如果處處忌諱,居民還能找誰幫忙?
由於林老醫師對病患永不放棄,在他手上,也曾有過多起重症病患起死回生的奇蹟;一名肋膜炎引發肺膿瘍的小孩,經外地醫院宣告不治,病人送回仁愛鄉後,他為孩子開刀,先切下一小塊肋骨,再以橡皮管引出膿血,結果這孩子不但生還,日後還成了一名曾在苗栗縣和平鄉、信義鄉衛生所擔任主任的原住民醫師。
另一位罹患肺炎的孩子,在平地住院無效後,由家人領回,打算「落葉歸根」,第二天未斷氣,又被送到林醫師手上;林醫師表示,並非自己有仙丹妙藥,可讓人起死回生,只要病患一息尚存,就不放棄他,盡力治療,生命自己會有轉機;現在,這個孩子已是知名的跆拳道國手。

山地鄉另一個原住民健康難題是自殺率偏高,原住民生性單純、剛直,但受教機會有限,一遇困難、挫折,難免一時想不開;尤其山上原住民多半務農,最常喝農藥自殺。

一直陪在林金梁身邊,在診所擔任藥劑生的二兒子林武龍還記得,曾有一名婦人3天內兩度仰藥自盡,尋死意願堅決,老醫師覺得奇怪,詢問後才知道,婦人因鄰居勸酒不喝,遭眾人嘲諷,竟因此兩度自殺,為了解開心結,林醫師還特別找上鄰居勸說,要求眾人不得再笑她,才中止這場悲劇。

雖是平地來的漢人醫師,但半生住在仁愛鄉,林金梁已完全融入原民生活,他自己5個小孩全在仁愛鄉出生,都是吃原住民的甘薯、山產及野菜長大的,原住民的善良、熱情,讓他霧社當成第二故鄉,再也不想下山了。

一心要守護原住民健康,就算退休離開衛生所後自行開業,他仍持續每週兩次深入原住民部落,展開巡迴醫療,未曾中斷;仁愛鄉衛生所的原住民護士長洪鳳嬌說,這些年看著平地來的漢人醫師來來去去,林老醫師退休後,不但未放棄仁愛鄉,更把習醫的第二代留下來,繼續為居民服務,照顧原住民,這份心意令人欽佩。

林金梁的小兒子林慈龍,曾任彰化秀傳醫院急診科主任,他也放棄平地的高薪,民國80年4月上山承接診所的工作;林慈龍表示,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且父親堅持兩個行醫的兒子一定要有一人上山服務,想到自己從小也在霧社出生、長大,於是為了分擔父親的工作,他繼續在山上為居民服務。
2004/7/14 下午 05:13:00 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11_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