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高爾夫球教學.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高爾夫球教學.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March 29, 2017

Stack and Tilt(S&T) 堆疊傾斜式揮桿法

Sean Foley與Stack&Tilt揮桿理論
Sean Foley是現任世界第一球手泰格伍茲的教練,年僅39歲的他已經是Tiger Woods,Hunter Mahan,Justin Rose等多為國際頂級球手的教練。他的教練風格是從科學的角度研究高爾夫揮桿。
Justin Rose評論道:
“Foley不把我當成一個高爾夫球員, 而是從生物研究的角度把我當成一個運動員。 他不在乎揮桿的好看與否,
而是從科學的角度讓我的揮桿變得更好。可能其他人不在乎這些,可是這正是我欣賞佛利的地方。 ”


Foley建議揮桿時把55%的身體重量放在左腳,直到球桿接觸到球,此時應該把80%的重量放在左腳。這個理論和 Stack and Tilt 的發明者Mike Bennett和Andy Plummer一致。後者曾經指責Foley偷取了他們的理論,卻沒有提到他們的貢獻和名字。 Foley回擊說,要這麼說,他們的理論也絲毫沒有提到老一輩的高爾夫大師,比如 Ben Hogen。


這是S&T揮桿的代表性教練Sean Foley的介紹,S&T是Stack and Tilt的縮寫,意思是堆疊和傾斜,這套理論中,球手保持重心在身體中心,而不是在上桿時將重心轉移至右側腳。在收杆過程中,球手軀幹彎折,脊柱保持傾斜。這一理念是為了保持球手的身體平衡,簡化高爾夫揮桿。
Tiger Woods是這套揮桿理論的最佳代言人。他決定嘗試 Stack&Tilt 揮桿的理由之一,是因為這套理論能讓她的身體承受更少的壓力。再沒有顯著重心專一的情況下,Woods的下半身能夠相對穩定。這對他飽經風霜的膝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6月的《Golf Digest》雜誌介紹了一種新的在PGA tour中引起熱議的揮桿模式,這就是“Stact&Tilt”揮桿(簡稱“S&T”)。儘管這種技術早在2005年就已經讓他的創造者Michael Bennett和Andy Plummer在PGA tour中聞名,但真正使之大火的還是發表在《Golf Digest》上署名為Peter Morrice的這篇文章。


   此套技術與傳統經典高爾夫技術理論有許多不同,比如提倡上桿時“重心逆轉”、要求下桿擊球時重心向左側移而不是過多地旋轉等,許多傳統理論認為是“錯誤”的動作,該技術理論反而奉為圭臬。為突出這種與眾不同,該文作者有點誇大其詞地說:這種技術顛覆了幾乎所有傳統的高爾夫技術教學。 (“Their secret...contradicts almost everything being taught in the game today.”)那麼,“Stact&Tilt”真的是獨一無二嗎?到底它與傳統高爾夫揮桿技術有哪些不同?筆者最近搜索了幾篇國外文獻,以供球友參考、討論。

在 YouTube 上觀看「The Swings of Mike Bennett」 The Swings of Mike Bennett: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33MNhJzYBZDzTIXFzk6EiN-1RWSATksq


[與現代式揮桿之關鍵差異]


“堆疊和傾斜S&T”揮桿的主要不同, 在於它鼓勵高爾夫球手在整個揮桿過程, 將自己的重量放在他的前腳上。換句話說,它脫離固有想法- 應該在揮桿期間有“重量轉移”。 隨著堆疊和傾斜揮桿,高爾夫球手以大約60%的重量放在前腳上開始,實際上當他把球桿回正時,將更多的重量轉移到前方。


一些年紀較大的高爾夫球手將會認為, 這樣看起來像是高爾夫球手在揮桿頂點傾斜靠向目標的一個“反向樞鈕”. 典型現代揮桿老師要他們的高爾夫學生將球桿拉向後面時,當桿頭擊中揮桿頂點時,將重量堆疊在他們的後腿。但 Stack和Tilt 堆疊傾斜法鼓勵高爾夫球手在球桿起桿時 身體朝前向目標傾斜。


微妙的差異
剛開始時, 可能很多高爾夫球手難以發現差異,但其中一些差異很大。一方面,典型的現代揮桿老師希望後腿在膝蓋上略微彎曲。但是隨著堆疊和傾斜揮桿,後腿當向後推向目標時會往外伸直。請參閱高爾夫摘要文章第122頁上的照片。
結果,身體的前側被“堆疊”在前腳上,並且身體的後側朝向目標“傾斜”。
比較典型的現代揮桿,看看老虎最近幾年揮桿的照片,或者看高爾夫文摘同樣問題第43頁V.J.辛格的揮桿照片。辛格在揮桿頂點, 上半身是“堆疊”在他的後腿, 當他的體重推回他的後腿時, 他的後側軀幹垂直於地面。這與S&T堆疊和傾斜方式之軀幹有角度朝向目標有很大的不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455f801010pg9.html
[Lee Trevino 和Stack&Tilt 揮桿法的淵源]
本來S&T 揮桿法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因為很多前人都一直在這麼做。近十年推出的S&T 揮桿法應該算是對前人一些經驗的總結,和重新解釋。下面大家來看看偉大的 Lee Trevino 是怎麼說的
視頻裡面, 他教導大家怎麼打出的紮實的擊球,怎麼增加小球的倒旋。
技術要點:
1. 準備姿勢時, 球位在兩腿中間, 不要太靠前
2. 準備姿勢時, 75~80% 體重放在左腿
3. 上桿時把很少的一部分體重轉移到右腿內側 'shift very little of your weight to the inside of your right foot'
4. 下桿時始終保持重心在身體左側
如果你對S&T 揮桿法感興趣,可以參考我這篇介紹重心轉移的博文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2cc175d01010rvx.html?vt=4
和Lee Trevino介紹的重心轉移對照一下,還是挺有意思的。 Trevino一定沒有聽說過什麼是 Stack&Tilt, 不過從他長久的實踐中他總結出視頻中的描述的那些經驗。至於具體是60% 70% 還是80% 體重在身體左側,這個都不重要,關鍵是一半以上體重在左側,較少的往右側轉移,能幫助你紮實擊球。

Monday, March 27, 2017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一)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一)

高爾夫揮桿方式也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嗎?為什麼有的教練說用右手打球,有的教練卻說用左手打球?

為什麼明明教科書上說上桿的時候重心要在右腳,翻看一本最新的雜誌卻看到不必那樣,可以放在左腳直接上桿?

今天上午看到小郁童鞋關於立腕的一篇博文,談到立腕有Cock和Hinge,引起大家的爭論。到底誰說得對?

為了解決這些疑問,我翻看了國外一些專門介紹揮桿方式的文章,才知道這些不過是不同的揮桿類型導致的差異。在不同的揮桿體系中,很多東西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當別人指點你,或者你想指點別人的時候,要指明這是什麼揮桿體系下的方法,否則那個藥方不僅不能治病,可能就是毒藥。我把收集到的內容整理一下,分幾次介紹給大家。

高爾夫揮桿動作似乎千奇百怪,但從大的分類來看有三種:Classic(古典式),Modern(現代式),Oneframe(一體式,也稱為S&T)。古典和現代的劃分,可以從本-侯根作為標誌,本-侯根之前叫古典式,之後叫現代式,而一體式(S&T)應該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起來的。

[古典式的主要特點]
這種揮桿的特點是右手主導型的揮桿,握桿多採用棒球式握桿或者弱勢握桿,站位中立,立腕採用Hinge模式(左手背直而右手托盤子的樣子--參考小鬱童鞋的博文《選擇正確的立腕方式》),向下揮桿時,在雙腕和身體釋放的帶動下,利用桿頭的重量來擊球,感覺好像是讓桿頭的趾部(前緣)繞過來“掃”球(或者“撈”球),把手腕作為槓桿支點雙手順勢甩出去,整個揮桿過程非常自然,不會對身體的某個部位造成特別的傷害。這種揮桿模式的優點是即使身體不是很強壯臂力不是很大也可以玩好高爾夫,缺點是身體的旋轉軸容易晃動導致擊球不穩,和當天的身體及精神狀態關係很大。


[現代式的主要特點]
這種揮桿模式應該是現在大部分球員所採用的,它的鼻祖是本-侯根,然後是阿諾德-帕爾默、金熊尼克勞斯,鼎盛時期的老虎,以及新科世界第一亞當-斯科特,都屬於這個體系。當然,他們並不是都完全一樣,但基本原型都是出自1957 年本-侯根的那本經典教科書《揮桿的五個課程》。

現代式揮桿的主要特點是左手主導型或者雙手均衡發力,握桿多采用重疊式交鎖式的中立或強勢握桿,站位左腳尖稍微打開(侯根明確指出要打開22度),雙肘內收,立腕採用Cock模式(向左拇指方向翹起),後揮時要充分轉肩,利用身體的中軸肌肉力量形成彈簧一樣的扭力,下桿時讓上身和胯部分離造成“滯後”,手腕的釋放感覺要把球斜著釘到地裡去,形成比較長的打痕,收杆背會呈反“C”字型,讓背部承受較大的壓力。

當然,這個模式本身也是不斷發展的。本-侯根更強調雙腳和雙腿的平衡和穩定,尼克勞斯和他的追隨者巴巴沃森加入了雙腿的動作,而老虎和小麥等人闡釋了力量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S&T式揮桿的主要特點] (Stack and Tilt)
現代式的揮桿方式,上桿時重心要轉移到右側,下桿時要轉移到左側。那有人說了,既然最後擊球時還要把重心轉移到左側,幹嘛上桿的時候把它轉到右側呢?這個想法導致了新的揮桿模式出現,那就是S&T。由於比較容易固定身體旋轉軸,受到很多職業球員和業餘愛好者的追捧。

老虎2010年師從西恩-佛利之後,動作更傾向於S&T,此外白老虎李維斯特伍德,2011年北方信託公開賽冠軍亞倫-巴德利,2001年在上海旭寶球場拿下VOLVO中國公開賽的冠軍的美籍韓裔韋昌秀是這個模式的代表人物。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揮桿模式擊球非常穩定,方向性大大提高。但是,自從老虎腰傷之後,也有不少質疑他的新動作的聲音。那麼,這種新的揮桿模式是好是壞?適不適合業餘球手學習?我們下一節再揭開謎底

#看图学高尔夫# 不同的挥杆类型(一)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f5e9d990101g8ca.html?md=gd

Sunday, March 26, 2017

班‧侯根經典揮桿分析

班‧侯根經典揮桿分析
班‧侯根(Ben Hogan)建立了現代高爾夫揮桿的理論基礎,而他精準的揮桿動作更是無數職業和業餘選手模仿對象,堪稱現代高爾夫揮桿教科書。我們特別請到高爾夫文摘最佳新生代教練傑森‧畢爾包重新審視侯根經典揮桿特色。

擊球準備
侯根的擊球準備姿勢很柔軟,雙臂放鬆,右膝蓋向內關,穩定支撐上桿動作。


起桿
身體各部位同步移動開始上桿,標準的「老派」動作。

上桿中點
標準上桿中點姿勢,動作順序、揮桿寬度、曲腕幅度和重心位置都完美無缺。


上桿頂點
完美上桿頂點位置,超越時空的經典姿勢。


延後釋放
侯根更為強調延後釋放球桿,雙腿已然朝向目標移動和轉動之際,上半身仍留在後方。

通過擊球區
侯根以完美角度通過擊球區,擊球角度相當平淺。


平穩收桿
侯根平穩送桿,身體各部位同步抵達中性收桿位置,穩若磐石。
  • 1- 转载侯根長打五絕招之握桿法。_老小子闲侃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68e6ef00100arov.html
  • 2- 转载并感悟侯根<<五课掌握高尔夫>>之一。_老小子闲侃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68e6ef00100arm0.html
  • 3- 转载并感悟侯根<<五课掌握高尔夫>>之二。_老小子闲侃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68e6ef00100arog.html
  • 4- 转载并感悟侯根<<五课掌握高尔夫>>之三。_老小子闲侃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68e6ef00100ax52.html
  • 5- 高球战神本.侯根的珍贵图片。_老小子闲侃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68e6ef00100an1b.html
  • 6-老小子闲侃-golf技術雜談http://blog.sina.cn/dpool/blog/articlelist_1183739632.html#card=0&type=2
  • Jessica Korda - Ultra Slow Motion (2013):http://youtu.be/LiqNGBN2SyI
  • Seve - Wedge Tips:http://youtu.be/8H8wQU_gfVA
  • Seve Pitching Tips:http://youtu.be/9HUh3GN6hNY
  • Seve Chipping Tips:http://youtu.be/JZOb3QzjP1U
  • Seve Bunker Tips:http://youtu.be/uIXjPMYjLPk
  • Seve Putting Tips:http://youtu.be/R4Of47jlTtM

Friday, March 24, 2017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杆類型(三)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杆類型(三)

2014-06-12 09:08閱讀:573
當我們把本-侯根作為古典式和現代式揮杆的分水嶺之後,有關古典式揮杆的資料卻是鳳毛麟角,非常難找到。且不說100年以前那個使用山胡桃木杆身的時代,就是20世紀初葉鐵杆出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特別有體系的揮杆理論。關於那時候的揮杆,當代有一些教練不斷地挖掘,找到了一些隻言片語的單詞:杠杆作用,柔軟的手腕,Cock和hinge,重心平移,擺動(swinger) ,lagging和light的握杆(很鬆的握杆方式,2-3成力道)。我們可以從這些詞語中大概勾勒出古典式揮杆的輪廓,可以知道它和現代式揮杆最大的不同在於立腕和釋放。現代式揮杆立腕是Cocking,手腕向左拇指方向翹,但這並不是有意而為,而是在轉身上杆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是被動的;古典式揮杆的立腕是Hinging,左手背繃直而右手腕向後折,是有意而為,是主動的。立腕的釋放兩者也有很大的差距,現代式揮杆主張延遲釋放,就是把立腕“憋”住,到了快到擊球瞬間前2~30公分時再釋放;而古典式揮杆釋放要早一些,在擊球之後甚至會利用左手折腕來完成釋放。第二點差異在於上身和髖部的分離與否。現代式揮杆上杆的時候雙肩主動而胯部被動,下杆的時候胯部主動而上身被動,以此形成身體的“扭矩”和“制動”,在擊球的瞬間左臂和球杆成為一條直線,形成了一種以身體為中軸圓心運動。而反觀古典式揮杆,胯部和上身是一起平移,一起轉動的,這時候的轉動似乎不是為了借助身體的力量,而只是為了讓雙臂的揮動空間更大一些,然後通過折腕的方法讓杆身像軟鞭抽出去。所以,這兩種揮杆模式的差異是非常大的。
這並不是說在本-侯根出現之後這個模式就消失了,只是當時傳說中的三巨頭本-侯根、桑姆-史立德和拜倫-尼爾森統治高壇達40多年,他們創立並實踐的現代揮杆理論理所當然地成為主流。後來的新三巨頭尼克勞斯、帕爾默和加里-普萊爾,更是把現代式揮杆發展到一個巔峰。再後來,老虎伍茲的橫空出世,對古典式揮杆來講更是毀滅性的打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非主流的古典式揮杆卻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一直流傳下來。這裏有一段插曲,巾幗英雄路易絲-薩格斯,她是LPGA的創始人,她在業餘和職業比賽中分別打敗本-侯根和史立德,讓大家看到了古典式揮杆的魅力。然後,出現了“超級墨西哥人”李-特里維諾,用他那古里古怪的揮杆(大家都好久沒見過古典式揮杆,當然覺得古里古怪了),在美國公開賽讓金熊尼克勞斯屈居 第二。到了90年代,弗雷德·卡波斯這個古典式揮杆的衣缽傳人也曾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遺憾的是卡波斯卻來了個“棄暗投明”,改成了現代式揮杆(強勢握杆Outside-in的小菲彈道)。再後來,到了21世紀的2014年,古典式揮杆掌門人的位置不知道傳給了誰,不過我們在博客裏發現了小鬱童鞋極其熱衷地鼓吹這種揮杆,我想這跟他身處歐洲,那裏的民間高手們還堅持不懈地繼承著老一輩的傳統有關。
而作為主流模式的現代式揮杆,資料就浩如煙海了。不過我們都不難發現了本-侯根到尼克勞斯,然後到老虎伍茲,最後到小麥和亞當-斯科特,它變化仍在繼續。高壇江湖的繁榮,讓更多的絕頂高手紛紛另創流派,獨立門戶。不同流派之間的差別也顯而易見。但是,這些變化我認為只是風格的不同,還不能說是新的揮杆類型。在現代式揮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衛-利百特,他把本-侯根的揮杆原理發揚光大,寫成簡單易懂的書,還創建了風靡全球的高爾夫學院,不僅培育出大批的職業選手,而且讓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認識了高爾夫,迷上了高爾夫。


之所以提到利百特,是因為我覺得現代式揮杆模式在利百特之後還是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差異,這個分水嶺應該是上個世紀90年代。所以,現在很多教練在說到古典式(Classic)和現代式(Modem)的分別,還會以90年代作為分水嶺,當然這是誤解。但是我們還是要承認90年代前和90年代後兩者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我們看看下面兩組圖片。上面一組是金熊尼克勞斯為代表的90年代前的選手的揮杆模式,下面一組是老虎伍茲為代表的90年代後的選手的揮杆模式, 我們甚至可以稱90年代之前的揮杆為以技術主導的現代式揮杆模式(現代技術派),90年代後的揮杆為以力量為主導的現代式揮杆模式(現代力量派)。

對於我們業餘愛好者來講,其實沒有必要這樣認真地去分析這些類型這些風格這些流派之間的細微差別,我花這樣大的力氣去收集這些資料,確實也費了不少的功夫(甚至熬夜)。但是,經常聽到教練或者單差球友給我們的揮杆缺點開出不同的藥方,我覺得我們還是稍微有點這方面的知識,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揮杆,在什麼樣的揮杆體系中,什麼動作是正確的,什麼動作是錯誤的,練球還是打球的時候才不會半信半疑,堅持走自己的路,或者堅決地去改動作。我認為,懷疑自己是高爾夫最致命的大忌。
所以呢,我可能還會再收集一些材料寫幾篇博客,把這些不同流派的特點和長短處分析一下。哎,這個連載本來不應該開頭,這也太累人了。既然開始了就善始善終吧。

Wednesday, March 22, 2017

#看圖學高爾夫# 不同的揮桿類型(四)

#看圖學高爾夫不同的揮桿類型(四)           2014-06-14 11:21:40

話說本侯根創立現代式揮桿的理論基礎之時,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還有兩位和他同齡的天王巨星:一位是平生創造82場美巡賽勝利至今無人超越的桑姆-史立德,另一位是1年之內奪得美巡賽冠軍最多的拜倫-尼爾森,你知道他在1945年拿到幾個美巡賽冠軍嗎?18個!而且有11個是連續的。現在的各種流派,應該都可以從這三位大師的揮桿中找到淵源。本-侯根是學院派的鼻祖,後來的教練們都認他為祖師爺,所以這一派應該說是桃李滿天下。最近一些自學成材的高手,包括杜夫納、裴相文都承認是從侯根的五堂課開始學習高爾夫的。史立德是自然派的始祖,據說得到他真傳的是大易哥厄尼-埃爾斯,雖然我不能考證大易哥是不是偷偷地模仿過大師,但是當年大易哥出現的時候,好多老一輩的球手認為是史立德再生。尼爾森是勳爵派的第一代掌門人,這不僅是因為他在球場上翩翩的紳士風度,更是因為他無與倫比的標準動作而被認為是真正的現代揮桿之父。因為沒有太多公開的視頻資料,我對這三位傳奇人物的揮桿只能是心馳神往了。
到了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們知道高壇里湧現出了另外三位天王巨星級的人物,「高球皇帝」阿諾德-帕爾默,「金熊」傑克-尼克勞斯和「黑騎士」加里-普萊爾,他們攜手創造了高爾夫歷史上最輝煌的30年。特別是尼克勞斯,應該說他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人,他創造的18場大滿貫勝利也許比82場美巡賽勝利的記錄更叫人難望其項背,他那又遠又高又直的彈道,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的高爾夫愛好者所夢想的。
經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的群雄逐鹿春秋戰國之後,1996年夏天,美國人在電視上看到,一個20歲的亞非後裔的年輕人對他們說:「世界,你好!」然後僅僅過了42個星期,這個年輕人就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對,他就是泰格·伍茲,我們永遠說不完的高爾夫話題

上次我們談到,在當代高爾夫圈子裡,有一位教父級的教練叫大衛-利百特,他寫了6本書,通過這6本書把高爾夫揮桿從「追求更遠」的理論轉變到「追求一貫性和穩定性」的理論軌道上。這個理念對現代高爾夫影響非常大。我們看到他的嫡傳弟子尼克-費度、厄尼-埃爾斯、查爾斯-豪威爾三世、「大白鯊」格諾曼等,都是對當今高爾夫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的人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利百特的理論並不是試圖建立全新的高爾夫揮桿模式,而是對本侯根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是順應了90年代開始出現的高爾夫運動的最新變化,一是球桿的進步越來越快,二是高爾夫職業球員越來越願意到健身房去鍛鍊肌肉了。這一趨勢愈演愈烈,我看到最近湧現出來的許多新人,包括小麥和亞當-斯科特,簡森-戴伊喬丹-斯皮思等等,一個個都像健美明星。這些朝氣蓬勃的新生代,他們的揮桿和他們上一代有了明顯的變化。每當看到這些年輕氣盛衝力十足的8090後,就有一個問題經常讓我陷入混亂:尼克勞斯的揮桿是不是過時了,甚至老虎老米的揮桿是不是也過時了?

寫到這裡,我就感覺到自己的極限了,因為我的高爾夫理論和實踐,還沒有達到解答這個問題的水平。
我終於翻到了高爾夫權威雜誌《Golf Digest》,裡邊有崔羅蓮的教練,愛爾蘭人Robin Symes的一篇文章,他說他喜歡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孤獨求敗的鮑比-瓊斯(哦,那又是一位世外高人),還有史立德、尼克勞斯、帕爾默這些過去在高壇叱吒風雲的人物們的揮桿,並把他們的揮桿和當下主流的揮桿對一些對比。好傢夥,這可是個寶貝,比我權威多了。我只好編譯一下他的文章,不知道這會不會涉及到智慧財產權的糾紛(輕輕地問一下宅女姊姊,您翻譯侯根的五堂課和戴夫匹茲推桿的時候,考沒考慮這個問題?)
羅賓-塞姆斯把揮桿類型很簡單地分成Old和Modem,老的和當下流行的兩種。然後進行了對比。我覺得他說的Old,並沒有特指過去哪一位球手的揮桿,而是把和當下流行的一些揮桿理論不同的部分,都稱為Old。特別聲明一下:下面整個內容都是轉載,只是為了在博克上表現更方便我重新整理了順序。另外,雖然我的理解可能會有偏差,我還是小心翼翼地加上了我的評註。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d.jpg

https://i2.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e.jpg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2f.jpg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0.jpg
接下來羅賓-塞姆斯說,他並不認為哪種揮桿模式更優越,可以從這兩種揮桿模式中汲取好的東西。他建議我們在練習場的時候,可想一想Old揮桿模式,因為這種模式重心移動比較自然,可能打球的感覺更舒服一些。下面是他的建議:
[Old揮桿可以學到的東西]
1)預備站姿
最近很多球手都比過去站位寬了一些,但過猶不及,太寬的站位和刻意追求的四方站位,會妨礙中軸(Pivot) 的移動,為了增加桿頭速度增加的轉身幅度無法有效地移動到正確的位置,就不會有穩定的揮桿。
2)上杆頂點
有趣的事實是我們看到的選手們的上杆頂點照片,其實不是通過正常的上杆完成的(這句話不太好理解嗎?)。因為在上杆的頂點選手是無法靜止的,很難抓拍到你所需要的上杆頂點的照片,所以為了照那些上杆頂點的照片寄給出版社,我只能人為地作出上杆頂點的姿勢。反過來講,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上杆的頂點人為地停頓,就不可能用左腳壓住地面開始下杆,不可能有有力的揮桿。(也就是說,高手們那些似停非停的上杆頂點是上下杆的轉換而不是停頓-編譯者注

https://i2.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1.jpg
3)下杆和擊球
下杆是上杆的結果。它直接受上杆的影響。揮桿的每一個動作像流水一樣連續,所以正確的下杆也會讓你的擊球強而有力。在下杆到擊球的過程中,重心向左腳轉移,這個過程我們在用Old模式打球的選手身上看得更明顯,你可以注意一下。
4)收杆
我不建議大家模仿Old方式的送杆和收杆。臀部側移使脊柱形成C字型,這對背部壓力太大。而Modem模式脊柱和背部非常直,這是我們從Old揮桿得出的反面經驗。
[Modem揮桿的好處]
帶給我們最好的揮桿和最好的比賽的那些選手,麥克羅伊,泰格伍茲, 曾雅妮,崔羅蓮(這篇文章是2012年12月發表的-編譯者注)等,非常好地把Old揮桿和Modem揮桿的優點結合在一起。他們的揮桿比Old揮桿要短而緊湊,上杆的時候儘量減少胯部的轉動來增大阻力,不僅得到更長的距離,還得到了穩定的揮桿。
站位不是特別寬,預備站姿時雙腳稍有些開放。上杆的幅度減少從而不會過分地使用力量。在這裡重要的是,上杆時左腳跟會非常低非常低地離開地面,因為腳總是藏在高爾夫鞋裡看不見,所以可能很多人會懷疑我說的這個理論,但是我要告訴你們,雖然在Modem揮桿中,左腳跟不像old揮桿那樣明顯地抬起,但是應該有「不要壓著地面」那樣的感覺。這樣你才會在下杆的時候很自然地產生左腳「壓著地面」的動作來產生更多的power.
我希望你們能汲取兩種模式的長處,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揮桿。下杆時下身有力的帶動是必要的,但不要像old方式那樣把臀部和雙腿大幅度地向左推進。收杆的時候背部不要太僵硬,輕輕鬆鬆地站直會更好。
https://i1.read01.com/uploads/539bc0ace66b5a159d1b3a32.jpg
文章來源:長江七號





我想訂閱

* indicates required





Saturday, March 18, 2017

用身體打球

也談談什麼是用“身體打球”
閱讀:15322014-02-05 13:53
標簽:手機博客雜談


用身體打球是高球愛好者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我也湊個熱鬧來分析一下到底什麼叫用身體打球。所謂用身體打球是非常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說法,嚴格的講應該叫如何用身體(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去帶動雙臂完成擊球動作。

從物理的層面看,擊球就是一個能量產生和傳遞的過程。從這句簡單的定義就可以看出擊球過程中的兩個關鍵部分:能量的產生與傳遞。下面就針對這兩個部分進行一下探討。

用身體打球實際上指的就是能量的產生來源於身體,大家都知道身體產生的能量遠遠大於雙臂所能產生的能量,所以要想打出距離來就必須借助身體的力量,這方面的書籍、文章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說了。

下面再來看一下容易被大部分人所忽略的第二部分:

能量的傳遞。實際上在一個完整的揮杆系統中,能量的傳遞比能量的產生對揮杆結果的影響要大的多。人的每一塊肌肉都可以產生能量,而肌肉所產生的能量,只有順利的通過雙臂、杆身、杆頭才能傳遞給高爾夫球,發力的肌肉群離杆頭越遠,能量傳遞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所以當使用多個肌肉群發力時,各肌肉群發力的次序必須嚴格的按照距離杆頭的遠近順序發力,這樣各肌肉群發力所產生的能量才能有效的疊加,並以最少的損耗,通過手臂,杆身傳遞給杆頭。在可發力肌肉群中,手臂是最靠近杆頭的,所以必須是最後一個發力的部位,而雙腿是最遠離杆頭的,所以是最先發力的部位。假設我們把最靠近球杆的部位叫最末級,而第一個發力部位叫最初級,那麼我們所能用於產生能量的部位是介於初級和末級之間的肌肉,而初級之外的肌肉所產生的能量對增加杆頭速度沒有任何貢獻。

下面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假設將初級定為右肩,那麼只有肩以上的肌肉產生的能量才有可能用於杆頭的加速,而肩以下的肌肉所產生的能量永遠無法傳遞到杆頭!也就是說,當你決定用轉肩的力量去打球時,那你最好不要想去用下肢和腰胯的力,否則不但幫助不了你提升杆頭速度,還會破壞你的穩定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你想要充分利用下肢和腰腹的力量,那麼在下杆啟動時就必須保持腰部以上肌肉群的絕對被動與放鬆,這樣才能讓下盤產生的能量順利傳遞上來,如果上下同時發力,就會造成上下產生的能量在體內相互衝突,不但影響了能量的輸出效率、破壞了揮杆的穩定性,同時還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綜上所述,學會“身體打球”的關鍵在於理解能量產生與傳遞的過程,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按順序發力,當你對這個物理過程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後,動作的目的性就明確了,練習的效果會有明顯的提高。

[練習筆記]
#動作 Action#,動力鏈kinetic chain
[三]拉拍揮拍(上桿下桿)專注兩三點:*右腿足蹬地而起*
1. coil, uncoil(扭轉,彈回去)要充分畫圓平面, coil 扭轉到最頂力量還沒消失時右腿蹬地uncoil彈回去
a.拉拍上桿coil扭轉繞左腿蹬足(蹬足後,左腿由實而虛,右腿由虛而實),
b.揮拍下桿uncoil彈回去繞右腿蹬足(蹬足後,右腿由實而虛,左腿由虛而實)
2.揮拍揮桿swing力量發自右足蹬地而起,由下而上(足、腿、髖、肩、臂、手)傳遞力量(kinetic chain 動力鏈)

3. 只有不斷練習再練習, 別無他法。同時注意手腕釋放時機及控制方向,這是較細微部分。。

from 周易高尔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72e910101ielc.html?tj=1
http://mwchuang.tumblr.com/post/96330863568/用身體打球





我想訂閱

* indicates required